标签:
?
?
?
在程序中访问进而操作XML文件一般有两种模型,分别是使用DOM(文档对象模型)和流模型,使用DOM的好处在于它允许编辑和更新XML文档,可以随机访问文档中的数据,可以使用XPath查询,但是,DOM的缺点在于它需要一次性的加载整个文档到内存中,对于大型的文档,这会造成资源问题。流模型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它对XML文件的访问采用的是流的概念,也就是说,任何时候在内存中只有当前节点,但它也有它的不足,它是只读的,仅向前的,不能在文档中执行向后导航操作。虽然是各有千秋,但我们也可以在程序中两者并用实现优劣互补嘛,呵呵,这是题外话了!我们今天主要讨论XML的读取,那我们就详细讨论一下流模型吧!
?
?
流模型每次迭代XML文档中的一个节点,适合于处理较大的文档,所耗内存空间小。流模型中有两种变体——“推”模型和“拉”模型。
推模型也就是常说的SAX,SAX是一种靠事件驱动的模型,也就是说:它每发现一个节点就用推模型引发一个事件,而我们必须编写这些事件的处理程序,这样的做法非常的不灵活,也很麻烦。
.NET中使用的是基于“拉”模型的实现方案,“拉”模型在遍历文档时会把感兴趣的文档部分从读取器中拉出,不需要引发事件,允许我们以编程的方式访问文档,这大大的提高了灵活性,在性能上“拉”模型可以选择性的处理节点,而SAX每发现一个节点都会通知客户机,从而,使用“拉”模型可以提高Application的整体效率。在.NET中“拉”模型是作为XmlReader类实现的,下面看一下该类的继承结构:
?
我们今天来讲一下该体系结构中的XmlTextReader类,该类提供对Xml文件进行读取的功能,它可以验证文档是否格式良好,如果不是格式良好的Xml文档,该类在读取过程中将会抛出XmlException异常,可使用该类提供的一些方法对文档节点进行读取,筛选等操作以及得到节点的名称和值,请牢记:XmlTextReader是基于流模型的实现,打个不恰当的比喻,XML文件就好象水源,闸一开水就流出,流过了就流过了不会也不可以往回流。内存中任何时候只有当前节点,你可以使用XmlTextReader类的Read()方法读取下一个节点。好了,说了这么多来看一个例子,编程要注重实际对吧。看代码前先看下运行效果吧!
?
?
下面我将介绍三种常用的读取XML文件的方法。分别是
使用 XmlDocument
使用 XmlTextReader
使用 Linq to Xml
?
这里我先创建一个XML文件,名为Book.xml下面所有的方法都是基于这个XML文件的,文件内容如下:
?
1: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2: <bookstore>
3: <!--记录书本的信息-->
4: <book Type="必修课" ISBN="7-111-19149-2">
5: <title>数据结构</title>
6: <author>严蔚敏</author>
7: <price>30.00</price>
8: </book>
9: <book Type="必修课" ISBN="7-111-19149-3">
10: <title>路由型与交换型互联网基础</title>
11: <author>程庆梅</author>
12: <price>27.00</price>
13: </book>
14: <book Type="必修课" ISBN="7-111-19149-4">
15: <title>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title>
16: <author>李继灿</author>
17: <price>25.00</price>
18: </book>
19: <book Type="必修课" ISBN="7-111-19149-5">
20: <title>软件质量保证与管理</title>
21: <author>朱少民</author>
22: <price>39.00</price>
23: </book>
24: <book Type="必修课" ISBN="7-111-19149-6">
25: <title>算法设计与分析</title>
26: <author>王红梅</author>
27: <price>23.00</price>
28: </book>
29: <book Type="选修课" ISBN="7-111-19149-1">
30: <title>计算机操作系统</title>
31: <author>7-111-19149-1</author>
32: <price>28</price>
33: </book>
34: </bookstore>
?
?
?
?
?
?
?
?
?
?
?
?
?
?
?
?
?
?
?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xulimessage/p/4805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