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style blog http color 使用 strong
1.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
是解决底层数据通信冲突的解决方案。因此,给每一个接入这样网络的主机一个id标示符,这个id标示符就叫做MAC地址。
2.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ath Access 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线型网络
以太网Ethernet最核心的标志。
3.Token-Ring(IBM)技术
环形网络解决冲突的方案。但是由于IBM的专利限制没能推广开来。
4.星形网络
用Hub来连接好多主机,这样就形成了星形网络。
这是一种变形的总线结构。还是一根线,只不过不是一根线,而是一个设备,但实际上Hub内部还是一根线,而且Hub搞出了好多接口,这样就可以方便添加主机了。它逻辑上还是总线型网络。
5.网桥
可以粗略理解成一个中继器,用来放大信号什么的。
网桥是连接两个网络的一个设备。当一个局域网的设备太多的时候冲突就会特别容易发生,利用MAC来处理的话,通信的效率会大大下降,所以网桥就产生啦!就好像一个家里的人多了一样,需要分家了,但是他们之间还是要通信的。所以就将一个大的局域网分成几个小的网络,这几个小的网络之间利用网桥连接。注意区别于Internet。
网桥内部有一个表table,可以用来判断发过来的数据包是不是发送给这个小的网络的,要是就是发送给这个小的网络的话那么就不需要网桥的转发。
6.交换机
网桥的将一个大网切换成两个小网,那么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就降低了一半。
取一个极限的情况就是:网桥的一个出口只有一个主机。----->这个设备就是交换机!!
交换机最核心的就是其内部的那张表!
交换机隔离的不是广播,它隔离的是冲突。在一个小网的内部又可以叫做冲突域。
7.连接层的硬件设备
Hub集线器 --> 网桥 --> Switch交换机
8.IP地址存在的原因
交换机隔离的不是广播,它隔离的是冲突。所以,用再多的交换机都不能解决广播风暴(太多的广播)的问题,所以就产生了一个交换机所在的一个小网的总的地址,我们将它叫做逻辑地址(他是模拟的,他是用来标识交换网络的),又将它叫做IP地址。
MAC地址的工作机制就是用来实现广播的!所以要用逻辑地址(IP地址)来进行更好的转发。(NOTE:这似乎有是一个寻求合适粒度的问题)
IP只有一个简单的作用:他是用来在网络之间转发报文的。他也只是用来识别是本地网络还是远程网络的。
IP地址与MAC地址在数据包转发过程中的变化
IP地址一直不变,而MAC地址一直变化(因为MAC地址是不能跨网络的)
9.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地址解析协议。将IP地址解析成MAC地址。
MAC地址是一个信封,IP可以看成是信的开头。发送(转发)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换信封,但是信的开头不能换。
10.MAC存在的必要性
IP地址是用来寻找到在一个网络中,最终还是要靠MAC来广播。MAC是用来标记本地通信的,他不断传,不断变化,因为它MAC就只在本地网络中实现自身价值,不在这个小网络中它就要变化啦。
11.路由自动学习产生路由表
RIP协议、RIP2
12.默认网关?????
可以理解成交换机与路由器之间的接口。
13.端口号
每一台主机的可用端口是:0-65535
对于客户端,随机使用一个没有被使用的接口就行。而服务器端就不会,一个端口后面有一个进程在监听。
http://www.cnblogs.com/chenbuer/p/3842281.html
14.IP地址
主机位全0:网络地址
主机位全1:广播地址
ICANN,就是跟它买IP地址
15.路由表
一个路由条目中,当目标地址是一个主机我们成为主机路由,目标地址是一个网络的时候就是网络路由。在路由的时候选择是最佳匹配。
路由汇聚,是将很多小的子网合并成一个大的网络,这样就可以提高路由器性能减少寻找到要找的那个路由条目的时间。
16.配置文件
系统在启动的时候会读取配置文件。
17.IP属于内核,不属于网卡。
18.Linux中的网卡:
lo:本地回环
以太网卡:ethX
pppX点对点的
马哥Linux学习笔记之二——网络,布布扣,bubuko.com
标签:style blog http color 使用 strong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chenbuer/p/3847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