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CSS的很多其他属性大多容易理解,比如字体,文本,背景等。有些CSS书籍也会对这些简单的属性进行大张旗鼓的介绍,而偏偏忽略了对一些难缠的属 性讲解,有避重就轻的嫌疑。CSS中主要难以理解的属性包括盒型结构,以及定位。正如positioniseverything,本文将主要讲述关于 position的理解,力求让您看完本文后对position有着最全面的认识。
position的四个属性值
relative
absolute
fixed
static
下面分别讲述这四个属性
1. relative
relative属性相对比较简单,我们要搞清它是相对哪个对象来进行偏移的。答案是它本身的位置。在上面的代码中,sub1和sub2是同级关系,如果设定sub1一个relative属性,比如设置如下CSS代码:
我 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不设置relative属性,sub1的位置按照正常的文档流,它应该处于某个位置。但当设置sub1为的position为 relative后,将根据top,right,bottom,left的值按照它理应所在的位置进行偏移,relative的“相对的”意思也正体现于 此。
对于此,您只需要记住,sub1如果不设置relative时它应该在哪里,一旦设置后就按照它理应在的位置进行偏移。
随后的问题是,sub2的位置又在哪里呢?答案是它原来在哪里,现在就在哪里,它的位置不会因为sub1增加了position的属性而发生改变。
如果此时把sub2的position也设置为relative,会发生什么现象?此时依然和sub1一样,按照它原来应有的位置进行偏移。
注意relative的偏移是基于对象的margin的左上侧的。
2. absolute
这个属性总是有人给出误导。说当position属性设为absolute后,总是按照浏览器窗口来进行定位的,这其实是错误的。实际上,这是fixed属性的特点。
当sub1的position设置为absolute后,其到底以谁为对象进行偏移呢?这里分为两种情况:
(1)当sub1的父对象(或曾祖父,只要是父级对象)parent也设置了position属性,且position的属性值为absolute或者relative时,也就是说,不是默认值的情况,此时sub1按照这个parent来进行定位。
注 意,对象虽然确定好了,但有些细节需要您的注意,那就是我们到底以parent的哪个定位点来进行定位呢?如果parent设定了 margin,border,padding等属性,那么这个定位点将忽略padding,将会从padding开始的地方(即只从padding的左上 角开始)进行定位,这与我们会想当然的以为会以margin的左上端开始定位的想法是不同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sub2的位置到哪里去 了呢?由于当position设置为absolute后,会导致sub1溢出正常的文档流,就像它不属于 parent一样,它漂浮了起来,在DreamWeaver中把它称为“层”,其实意思是一样的。此时sub2将获得sub1的位置,它的文档流不再基于 sub1,而是直接从parent开始。
(2)如果sub1不存在一个有着position属性的父对象,那么那就会以body为定位对象,按照浏览器的窗口进行定位,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3. fixed
fixed是特殊的absolute,即fixed总是以body为定位对象的,按照浏览器的窗口进行定位。
CSS的position:fixed的使用
接触CSS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竟然没有留意position:fixed的用法。
我 们都知道CSS中定位属性position的值,除了默认的值外,还有absolute,relative和fixed。我平时比较常用absolute 和relative,而position:fixed却没多关注。或许是因为当初在CSS中文手册中看到position:fixed旁边有说明 “IE5.5及NS6尚不支持此属性”吧。
前段时间,在做一个项目时需要使一个层相对于浏览器边框固定,那时用 position:absolute试了下,发觉absolute是对网页边框而言的。后来,上网查了一些根据滚动条的移动,动态地改变left和top 的值的JavaScript语句,虽然能实现了类似的效果,但滚动条移动时,那个层晃来晃去的,感觉不好看,想要一种能使层固定不动的做法。
且看下面的代码:
我们用上面这段代码来定义页面上的一个层“help”(id=“help”)。这样就能实现我们想要的效果了。
在IE8、Firefox、Opera、Google等浏览器中测试,都没有问题,唯独低版本的IE中,这个属性无效。
4. static
position的默认值,一般不设置position属性时,会按照正常的文档流进行排列。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wepng/p/4882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