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文:《Programming WPF》翻译 第6章 4.应用程序全球化如果你打算发布你的应用程序到全球各地,你可能需要为不同地区的用户界面准备不同的版本。至少,这需要解决将文本翻译成适当的语言;同样需要解决UI改变的问题。你可能需要特定的外观适应为本地化的文化习俗。或者,你可能会发现原始的外观在翻译后并不能正常工作,因为词的长度是不一样的。(虽然WPF的外观体系避免了这一问题,更易于创建更弹性的外观。)
为你的软件在不同的市场创建不同的版本是可能的。尽管如此,更加普遍的办法是创建一个单独的版本来适应于不同的场所,通过在运行期选取一个合适的资源文件。WPF的底层架构ResourceManager可以相当直接地使用这个办法。
Microsoft对本地化和全球化加以区别。本地化是一个支持一个应用程序在意个特定的场所使用的过程,通过创建特定文化的资源如文本的翻译。全球化是一个确保一个应用程序可以被本地化而不用编译的过程。使用ResourceManager可以帮助我们对应用程序进行全球化,因为这个类的在运行期选择的资源支持一个单独的应用程序版本通过提供合适的资源进行本地化。更多信息请参考微软国际站点http://msdn.microsoft.com/library/default.asp?url=/library/en-us/vbcon/html/vboriInternationalization.asp (http://shrinkster.com/6m9).
当一个ResourceManager被要求按名称获取资源流时,首先它要决定使用哪种文化。文化时语言与区域的合称,被典型地表示为一个短字符串。例如,en-US表示在美国使用的英语。而en-GB则代表在英国使用的英语。前两个字母表明语言,后两个表示区域。同时指明语言和区域是因为即使两种文化共用一种语言,在方言和习语上还是有差别的。例如,本书的作者之一来自en-GB,因此喜欢使用color而不是colour。
ResourceManager的GetStream方法使用一个CultureInfo对象作为参数。如果你想使用用户最终配置过的文化,你可以从Thread.CurrentThread的CurrentUICulture属性重新获取一个CultureInfo对象。
虽然可执行体经常将资源编译到其中,ResourceManager仍然会先寻找指定文化的资源,在求诸于内嵌资源之前。首先会在包含应用程序目录的子目录中按文化名称搜索。因此,如果你的应用程序运行在French-Canadian的文化上,会在名为fr-CA的子目录中寻找一个叫做MyApp.resources.dll的文件,这里MyApp是应用程序或组件的名称。如果不存在,会接着在寻找名为fr的目录寻找相同的文件。这意味着一旦你的翻译预算并不扩展到为全世界所有使用法语的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版本,你可以取代的提供一套单独的法语资源,专门用于使用法语的区域。如果这些子目录都不存在这个文件,它将求助于使用内嵌资源。
这些被ResourceManager寻找的DLL资源称为全球化编译资源,命名的原因是这些资源都是很小的资源,聚集为一个大的编译集。
注意到,一旦你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编译集,你就不需要提供所有资源的本地化版本。这样那些内嵌在你的主编译集的资源对于所有资源都是很是的。例如,图6-6中的应用程序有一个内嵌的bmp文件Sunset.jpg。世界大部分都会有日落,所以你仍可能需要为南极和北极的版本做特殊的工作。基本的Sunset.jpg可以为大多数文化使用。这将要浪费空间对于每个全球化资源都要获取同一张图片的副本。幸运的是,这不是必须的。如果一个特定的命名资源在全球化编译资源中并不存在,ResourceManager将会回到内嵌资源中来。
你可以把全球化编译资源想象为仅包含内嵌资源和目标文化所需资源之间的差别。任何普通的资源都单独位于主编译集中。一个特定语言但不限区域的编译集所在的子目录(如fr子目录),包含不同于特定语言的所需资源。而且,完全特定文化的子目录(如fr-CA,fr-FR,fr-BE等)包含那些需要考虑当地习语的资源(在这里的上下文中,“资源”是一个通过ResourceManager重新获得的流,而不是通过ResourceDictionary重新获取到的对象)
6.4.1使用XAML创建本地化应用程序
因为XAML是编译在BAML资源中的,可以通过ResourceManager获取到,本地化是一种内在的特征,由任何WPF应用程序使用XAML创建。尽管如此,在Visual Studio 2005中,并没有对WPF应用程序本地化提供内在支持,因此需要一些手动步骤。
如果你要在XAML中创建一个UI,有效的本地化每次产生一个XAML文件。ResourceManager不能比一个单独的BAML资源得到更加细密的资源,因此,每一个BAML资源不是本地化就是非本地化的。由于xaml文件和其后台代码之间的紧密联系,尽管如此,本地化BAML资源具有和原始版本一样的基本结构,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你可以通过为本地化版本写一个xaml文件获取资源,并且尝试保持结构的一样。然而,这是一种具有更具强壮性的方式来保证一致性。
取代以为每种文化创建一组xaml文件,你可以写一组主要的xaml文件,每个窗体或页面都有一个这样的文件。你可能希望对每种恶化都提供支持,可以使用一个工具生成特定文化的全球化编译资源,其中包含本地化资源。你提供配置文件的工具表明资源应该如何被修改,从而创建本地化的版本。图6-7解释了全部的过程。
这是一个些微冗长的过程。在WPF最新的发布版本中,并未更好的改进和集成到Visual Studio 2005中。眼下,欢迎此预发布的软件来到这个精彩的世界。
图6-7
首先,你必须保证工程通过指定一个默认的UI文化,被设置为创建一个本地化的应用程序。在写代码的时候,没有办法在Visual Studio 2005中进行这样的操作,所以你必须使用文本编辑器编辑.csproj文件。在PropertyGroup元素中添加一个UICulture元素(UICulture元素出现在那个部分并不要紧),将其设置为默认文化。该文化为将要创建的主要资源。这将引起Visual Studio 2005为了这个默认文化,将所有的二进制资源置入全球化编译资源中。示例6-28展示了一个xaml的例子。
示例6-28
下一步,你必须将
xmlns="http://schemas.microsoft.com/developer/msbuild/2003">
<PropertyGroup>
<UICulture>en-US</UICulture>
</PropertyGroup>
示例6-29
你可以手动添加你想要的。或者你能使用
msbuild /t:updateuid MyProject.csproj
如果你已经做完这些,随后编辑好你的xaml,你可能想检查是否以重复的Uid标签终结,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msbuild /t:checkuid MyProject.csproj
现在你可以生成这个工程了,或者使用Visual Studio 2005的命令行执行msbuild,将工程名作为一个参数传递。你会发现在生成一个exe或dll的同时,你的工程也在子目录中添加了一个全球化资源。(这个子目录将是添加到工程中的UICulture元素名称重的一个。)
下一步是创建一个配置文件用于引导本地化过程。这个文件包含所有的本地化资源,如翻译过的字符串。你可以使用LocBaml命令行工具创建这个文件的骨架。这个工具检查了BAML流的编译资源,创建了一个文件,文件中每一行都是一条本地化信息。你可以将翻译字符串和任何需要的资源放入这个文件中。
在WPF的当前预览版本中,LocBaml只提供源代码的形式,因此在执行之前需要先生成它。你可以在WinFX SDK文档中找到这些代码。在Avalon-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How-to Topic section,找到“Localize an Application”标题。这里将提供给你LocBaml的代码。
示例6-30展示了如何执行LocBaml生成配置文件的骨架。
示例6-30
这将创建一个
表6-1
列名 |
描述 |
Baml Name |
唯一标志BAML流,这个值表现为AssemblyManifestStreamName:SubStraemName 的形式 |
Resource Key |
唯一标志本地化资源,这个值表现为Uid.ElementType.$Property的形式 |
Localization Category |
一个来自LocalizationCategory枚举的入口,表明是哪一类内容 |
Readable |
表明在转换期间资源是否可见 |
Modifiable |
表明在转换期间Value是否可以更改 |
Comments |
本地化的注释 |
Value |
资源的值 |
示例6-31展示了配置文件中的一行。(由于页面宽度,这一行被拆成了3行显示在下面)。
示例6-31
一旦你已经转换了所有的值,你就可以再次执行
TextBlock_1:System.Windows.Controls.TextBlock.$Content,
None,True,True,,Bonjour monde
示例6-32
这将生成一个新的全球化编译资源在指定的目录,以选中的文化为目标。(如果你想生成多个编译资源,为每一种文化创建一个
/out:bin\Debug\en-GB /cul:en-GB
《Programming WPF》翻译 第6章 4.应用程序全球化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lonelyxmas/p/496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