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在 使用url进行参数传递时,经常会传递一些中文名(或含有特殊字符)的参数或URL地址,在后台处理时会发生转换错误。在有些传递页面使用GB2312, 而在接收页面使用UTF8,这样接收到的参数就可能会与原来发生不一致。使用服务器端的urlEncode函数编码的URL,与使用客户端 javascript的encodeURI函数编码的URL,结果就不一样。
javascript对文字进行编码涉及3个函数:escape,encodeURI,encodeURIComponent,相应3个解码函数:unescape,decodeURI,decodeURIComponent
javaScript中的编码方法:
escape() 方法:采用ISO Latin字符集对指定的字符串进行编码。所有的空格符、标点符号、特殊字符以及其他非ASCII字符都将被转化成%xx格式的字符编码(xx等于该字符 在字符集表里面的编码的16进制数字)。比如,空格符对应的编码是%20。unescape方法与此相反。不会被此方法编码的字符: @ * / +
encodeURI()方法:把URI字符串采用UTF-8编码格式转化成escape格式的字符串。不会被此方法编码的字符:! @ # $& * ( ) = : / ; ? + ‘
encodeURIComponent() 方法:把URI字符串采用UTF-8编码格式转化成escape格式的字符串。与encodeURI()相比,这个方法将对更多的字符进行编码,比如 / 等字符。所以如果字符串里面包含了URI的几个部分的话,不能用这个方法来进行编码,否则 / 字符被编码之后URL将显示错误。不会被此方法编码的字符:! * ( )
因 此,对于中文字符串来说,如果不希望把字符串编码格式转化成UTF-8格式的(比如原页面和目标页面的charset是一致的时候),只需要使用 escape。如果你的页面是GB2312或者其他的编码,而接受参数的页面是UTF-8编码的,就要采用encodeURI或者 encodeURIComponent。
另外,encodeURI/encodeURIComponent是在javascript1.5之后引进的,escape则在javascript1.0版本就有。
1、 传递参数时需要使用encodeURIComponent,这样组合的url才不会被#等特殊字符截断。
例如:<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document.write(‘<a href="http://passport.baidu.com/?logout&aid=7&u=‘+encodeURIComponent("http://cang.baidu.com/bruce42")+‘">退出</a>‘);</script>
2、 进行url跳转时可以整体使用encodeURI
例如:Location.href=encodeURI("http://cang.baidu.com/do/s?word=百度&ct=21");
3、 js使用数据时可以使用escape
例如:搜藏中history纪录。
4、 escape对0-255以外的unicode值进行编码时输出%u****格式,其它情况下escape,encodeURI,encodeURIComponent编码结果相同。
最多使用的应为encodeURIComponent,它是将中文、韩文等特殊字符转换成utf-8格式的url编码,所以如果给后台传递参数需要使用encodeURIComponent时需要后台解码对utf-8支持(form中的编码方式和当前页面编码方式相同)
escape不编码字符有69个:*,+,-,.,/,@,_,0-9,a-z,A-Z
encodeURI不编码字符有82个:!,#,$,&,‘,(,),*,+,,,-,.,/,:,;,=,?,@,_,~,0-9,a-z,A-Z
encodeURIComponent不编码字符有71个:!, ‘,(,),*,-,.,_,~,0-9,a-z,A-Z
以下是url中可能用到的特殊字符及在url中的经过编码后的值:
特殊字符的含义
URL编码
# 用来标志特定的文档位置 %23
% 对特殊字符进行编码 %25
& 分隔不同的变量值对 %26
+ 在变量值中表示空格 %2B
/ 表示目录路径 %2F
\ 表示目录路径 %5C
= 用来连接键和值 %3D
? 表示查询字符串的开始 %3F
空格 空格 %20
. 句号 %2E
: 冒号 %3A
项目中发现,直接对url中的参数部分做encodeURI()编码转换,后台servlet通过getParamater()获取时,不需要转换可以直接获取到正确的值。说明:参数没有用到中文,框架用的是struts框架。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yangwujun/p/5051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