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程序绑定的概念:
绑定指的是一个方法的调用与方法所在的类(方法主体)关联起来。对java来说,绑定分为静态绑定和动态绑定;或者叫做前期绑定和后期绑定
静态绑定(早绑定 编译器绑定):
在程序执行前方法已经被绑定,此时由编译器或其它连接程序实现。例如:C 。针对java可以理解为程序编译期的绑定;特别说明一点,java当中的方法只有final,static,private和构造方法是前期绑定
动态绑定(迟绑定 运行期绑定):
后期绑定:在运行时根据具体对象的类型进行绑定。
若一种语言实现了后期绑定,同时必须提供一些机制在运行期间判断对象的类型,并分别调用适当的方法。也就是说编译器此时依然不知道对象的类型,但方法调用机制能自己去调查,找到正确的方法主体。不同的语言对后期绑定的实现方法是有所区别的。可以这样认为:它们都要在对象中安插某些特殊类型的信息。
动态绑定的过程:
虚拟机提取对象的实际类型的方法表
虚拟机搜索方法签名
调用方法
关于绑定相关的总结:
了解三者的概念之后,我们发现java属于后期绑定。在java中,几乎所有的方法都是后期绑定,在运行时动态绑定方法属于子类还是基类。但也有特殊,针对static方法和final方法由于不能被继承,因此在编译时就可以确定他们的值,他们是属于前期绑定。特别说明的一点,private声明的方法和成员变量不能被子类继承,所有的private方法都被隐式的指定为final的(由此我们知道:将方法声明为final类型的 一是为了防止方法被覆盖,二是为了有效的关闭java中的动态绑定)。java中的后期绑定是由JVM来实现的,我们不用去显式的声明它,而C++则不同,必须明确的声明某个方法具备后期绑定。java当中的向上转型或者说多态是借助于动态绑定实现的,所以理解动态绑定,也就搞定向上转型和多态。
对于java当中的方法而言,除了final,static,private和构造方法是前期绑定外,其他的方法全部为动态绑定。而动态绑定的典型发生在父类和子类的转换声明之下:
比如:Parent p = new Children();
具体过程如下:
1:编译器检查对象的声明类型和方法名。假设我们调用x.f(args)方法,并且x已经被声明为C类的对象,那么编译器会列举出C类中所有的名称为f的方法和从C类的超类继承过来的f方法
2:接下来编译器检查方法调用中提供的参数类型。如果在所有名称为f 的方法中有一个参数类型和调用提供的参数类型最为匹配,那么就调用这个方法,这个过程叫做“重载解析”
3:当程序运行并且使用动态绑定调用方法时,虚拟机必须调用同x所指向的对象的实际类型相匹配的方法版本。假设实际类型为D(C的子类),如果D类定义了f(String)那么该方法被调用,否则就在D的超类中搜寻方法f(String),依次类推
问题思考:
如何提供给方法使用者一个方法,来完成一个任务。如果使用者有特殊要求又要可以定制自己的方法?
涉及知识:
子父类,接口,向上转型,动态绑定
具体代码:
package com.chengxuyuanzhilu; public interface MyInterfaces { void doting(); }
package com.chengxuyuanzhilu; public class Drink implements MyInterfaces { @Override public void doting() { System.out.println("我在喝水"); } }
package com.chengxuyuanzhilu; public class Eat implements MyInterfaces { @Override public void doting() { System.out.println("我在吃东西"); } }
package com.chengxuyuanzhilu; public class Run implements MyInterfaces { @Override public void doting() { System.out.println("我在奔跑"); } }
package com.chengxuyuanzhilu; public class TestDynamicBin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yInterfaces my = null; my = new Eat(); bind(my); my = new Drink(); bind(my); my = new Run(); bind(my); } static void bind(MyInterfaces my){ my.doting(); } }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chengxuyuanzhilu/p/5210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