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一:
把那些限制访问的资源(比如说jsp源代码)放到Web应用的WEB-INF目录下,对于/web-INF/及其子目录,不允许直接的公共访问,所以就可以起到保护这些代码未经授权的访问和窥视,更好的保护了源代码(19页)。
这么书只是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没有描述详细处理方法,我测试了一下,没有办法对放到/WEB-INF的文件进行访问,所以我就上网搜索了一下,才明白了具体的处理方法,感觉非常适合用在STRUTS结构上的系统。下面请听我详细说明。
通常JSP开发人员会把他们的页面文件存放在Web应用相应的子目录下。一个典型的商店应用程序的目录结构如图2所示。跟catalog (商品目录)相关的JSP被保存在catalog子目录下。跟customer相关的JSP,跟订单相关的JSP等都按照这种方法存放。
图 2.基于不同的功能 JSP 被放置在不同的目录下
这种方法的问题是这些页面文件容易被偷看到源代码,或被直接调用。某些场合下这可能不是个大问题,可是在特定情形中却可能构成安全隐患。用户可以绕过Struts的controller直接调用JSP同样也是个问题。
为了减少风险,可以把这些页面文件移到WEB-INF 目录下。基于Servlet的声明,WEB-INF不作为Web应用的公共文档树的一部分。因此,WEB-INF 目录下的资源不是为客户直接服务的。我们仍然可以使用WEB-INF目录下的JSP页面来提供视图给客户,客户却不能直接请求访问JSP。
采用前面的例子,图3显示将JSP页面移到WEB-INF 目录下后的目录结构
图 3. JSP存放在 WEB-INF 目录下更为安全
如果把这些JSP页面文件移到WEB-INF 目录下,在调用页面的时候就必须把"WEB-INF"添加到URL中。
我们知道,实现页面的跳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redirect的方式,一种是通过forward的方式。redirect方式的跳转,系统会在一个新的页面打开要跳转的网页;而forward方式跳转,系统会在原来的页面上打开一个要跳转的网页。所以放到WEB-INF目录下的文件是不允许采用redirect方式的跳转来访问的,如下
例1:/test/test1.jsp文件
<html>
<body>
<form name="testform" action="/WEB-INF/jsp/test/test.jsp">
<input type = "submit" value="test">
</form>
</body>
</html>
上面这段语句只有一个名为test的按钮,如果单击这个按钮是,系统就会跳转到/WEB-INF/jsp/test/test.jsp,它的代码如下:
例2:/WEB-INF/jsp/test/test.jsp文件
<html>
<body>
跳转成功!
</body>
</html>
事实上,这个跳转是无法成功的,点击按钮后,IE会报“403 Forbidden”的错误。
而forward方式的跳转则可以成功,如下代码:
例3:/test/test2.jsp文件
<html>
<body>
<form name="testform">
<jsp:forward page = "/WEB-INF/jsp/test/test.jsp" />
</form>
</body>
</html>
请注意上面红色的语句,这段就是通过forward的形式来访问/WEB-INF/jsp/test/test.jsp文件,在IE输入地址http://localhost/test1/test2.jsp,网页上就显示“跳转成功!”的信息了,这表示放到了WEB-INF可以通过forward的方式来访问。
个人认为,像这种方式的可能不大时候采用一般jsp进行编程的系统,因为很多页面上都有采用submit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跳转,但这种方式却非常适合采用struts结构的系统。因为采用这个结果大多是先跳转到一个Action类,然后在Action类进行相关处理后(比如说获取相关的信息保存到session中,进行有效性的判断),然后再forward到另外一个页面,这样放到WEB-INF中的jsp代码可以被正常访问,也防止了对这些页面的直接访问,下面我来举例说明。
下面我们先对配置文件struts-config.xml进行配置,如下:
例4:WEB-INF/struts-config.xml文件
<?xml version="1.0" encoding="ISO-8859-1" ?>
<!DOCTYPE struts-config PUBLIC "-//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DTD Struts Configuration 1.1//EN" "http://jakarta.apache.org/struts/dtds/struts-config_1_1.dtd">
<struts-config>
<!-- ========== Action Mapping Definitions ============================== -->
<action-mappings>
<action path="/test"
type=" test.TestAction"
scope="request">
<forward name="test" path="/WEB-INF/jsp/test/test.jsp"/>
</action>
</action-mappings>
</struts-config>
上面这个配置非常简单,请看红色部分,这里定义了一个action类,它的路径为/test,所对应的类为test.TestAction.java,它都一个跳转页面,别名为test,对应的页面为/WEB-INF/jsp/test/test.jsp。
下面我们对例1的内容进行修改,使其跳转到/test去。
例5:修改后的/test/test1.jsp文件
<html>
<body>
<form name="testform" action="/test">
<input type = "submit" value="test">
</form>
</body>
</html>
这样我们在IE中访问http://localhost/test/test1.jsp,然后点击test按钮,页面就会跳转到test.TestAction.java这个类来,下面是这个类的内容。
package tes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
import org.apache.struts.action.ActionMapping;
import org.apache.struts.action.Action;
import org.apache.struts.action.ActionForm;
import org.apache.struts.action.ActionForward;
public class TestAction extends Action
{
public ActionForward perform(ActionMapping mapping,
ActionForm form, HttpServletRequest req,
HttpServletResponse res)
{
return mapping.findForward("test");
}
}
可以看到,这个类是继承Action类的,所有的控制类都必须继承Action类,这个类里面有一个perform方法,跳转到这个类都是从这个方法进行访问的(新版本可以是execute方法),现在这个方法里面只有一条语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跳转到一个别名为test的页面,也就是/WEB-INF/jsp/test/test.jsp页面,这样我们点击test按钮后,IE就会显示“跳转成功!”这条信息,这表示系统允许这样的跳转。
转载二:
因为web-inf下,应用服务器把它指为禁访目录,即直接在浏览器里是不能访问到的.
但是可以让servlet进行访问,如web-inf下有a.jsp则可以用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web-inf/a.jsp").forward(request,response);
补充一下,如果你想访问web-inf下的htm文件的话,用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web-inf/a.htm").forward(request,response);是访问不了的。
原因很简单,jsp就是servlet,会被编译成class文件,而htm的就不行了。
所以需要配置以下conf下的web.xml文件才能去访问htm。
具体实现如下:
用打开tomcat安装目录下conf下的web.xml文件,找到
<servlet-mapping>
<servlet-name>jsp</servlet-name>
<url-pattern>*.jsp</url-pattern>
</servlet-mapping>
然后在它下面添加
</servlet-mapping>
<servlet-mapping>
<servlet-name>jsp</servlet-name>
<url-pattern>*.html</url-pattern>
</servlet-mapping>
这样的话,你就能用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web-inf/a.htm").forward(request,response);去访问web-inf下的htm了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xsht/p/527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