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Vue.js(读音 /vju?/, 类似于 view)是一个构建数据驱动的 web 界面的库。Vue.js 的目标是通过尽可能简单的 API 实现响应的数据绑定和组合的视图组件。
Vue.js 自身不是一个全能框架——它只聚焦于视图层。因此它非常容易学习,非常容易与其它库或已有项目整合。另一方面,在与相关工具和支持库一起使用时,Vue.js 也能完美地驱动复杂的单页应用。
Vue.js 的核心是一个响应的数据绑定系统,它让数据与 DOM 保持同步非常简单。在使用 jQuery 手工操作 DOM 时,我们的代码常常是命令式的、重复的与易错的。Vue.js 拥抱数据驱动的视图概念。通俗地讲,它意味着我们在普通 HTML 模板中使用特殊的语法将 DOM “绑定”到底层数据。一旦创建了绑定,DOM 将与数据保持同步。每当修改了数据,DOM 便相应地更新。这样我们应用中的逻辑就几乎都是直接修改数据了,不必与 DOM 更新搅在一起。这让我们的代码更容易撰写、理解与维护。
可能是最简单的例子:
<!-- 这是我们的 View --> <div id="example-1"> Hello {{ name }}! </div> // 这是我们的 Model var exampleData = { name: ‘Vue.js‘ } // 创建一个 Vue 实例或 "ViewModel" // 它连接 View 与 Model var exampleVM = new Vue({ el: ‘#example-1‘, data: exampleData }) 结果: Hello Vue.js
看起来这跟单单渲染一个模板非常类似,但是 Vue.js 在背后做了大量工作。并且 DOM 会自动响应数据的变化。我们如何知道?打开你的浏览器的控制台,修改 exampleData.name
,你将看到上例相应地更新。
注意我们不需要撰写任何 DOM 操作代码:被绑定增强的 HTML 模板是底层数据状态的声明式的映射,数据不过是普通 JavaScript 对象。我们的视图完全由数据驱动。
让我们来看第二个例子:
<div id="example-2"> <p v-if="greeting">Hello!</p> </div> var exampleVM2 = new Vue({ el: ‘#example-2‘, data: { greeting: true } }) Hello!
这里我们遇到新东西。你看到的 v-if
特性被称为指令。指令带有前缀 v-
,以指示它们是 Vue.js 提供的特殊特性。并且如你所想象的,它们会对绑定的目标元素添加响应式的特殊行为。继续在控制台设置 exampleVM2.greeting
为 false
,你会发现 “Hello!” 消失了。
第二个例子演示了我们不仅可以绑定 DOM 文本到数据,也可以绑定 DOM 结构 到数据。而且,Vue.js 也提供一个强大的过渡效果系统,可以在 Vue 插入/删除元素时自动应用过渡效果。
也有一些其它指令,每个都有特殊的功能。例如 v-for
指令用于显示数组元素,v-bind
指令用于绑定 HTML 特性。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讨论全部的数据绑定语法。
组件系统是 Vue.js 另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抽象,让我们可以用独立可复用的小组件来构建大型应用。如果我们考虑到这点,几乎任意类型的应用的界面都可以抽象为一个组件树:
实际上,一个典型的用 Vue.js 构建的大型应用将形成一个组件树。在后面的教程中我们将详述组件,不过这里有一个假想的例子,看看使用了组件的应用模板是什么样的:
<div id="app"> <app-nav></app-nav> <app-view> <app-sidebar></app-sidebar> <app-content></app-content> </app-view> </div>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 Vue.js 组件非常类似于自定义元素——它是 Web 组件规范的一部分。实际上 Vue.js 的组件语法参考了该规范。例如 Vue 组件实现了 Slot API 与 is
特性。但是,有几个关键的不同:
1. Web 组件规范仍然远未完成,并且没有浏览器实现。相比之下,Vue.js 组件不需要任何补丁,并且在所有支持的浏览器(IE9 及更高版本)之下表现一致。必要时,Vue.js 组件也可以放在原生自定义元素之内。
2. Vue.js 组件提供了原生自定义元素所不具备的一些重要功能,比如组件间的数据流,自定义事件系统,以及动态的、带特效的组件替换。
组件系统是用 Vue.js 构建大型应用的基础。另外,Vue.js 生态系统也提供了高级工具与多种支持库,它们和 Vue.js 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加“框架”性的系统。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jiangxiaobo/p/542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