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java.util.logging 包提供了日志功能相关类与接口,不必额外配置日志组件,就可在标准Java平台使用是其好处。使用日志的起点是Logger类,要取得Logger实例,必须使用Logger的静态方法getLogger()。如:
Logger logger = Logger.getLogger("cc.openhome.Main");
调用getLogger()时,必须指定Logger实例所属名称空间,名称空间以“.”作为层级区分,名称空间层级相同的Logger,其父Logger组态相同。
Logger是记录信息的起点,要输出的信息,必须先通过Logger的Level与Filter过滤,再通过Handler的Level与Filter过滤,格式化信息的动作交给Formatter,输出信息的动作实际上是Handler负责。
负责日志输出的是Handler实例,Handler的子类有MemoryHandler和StreamHandler,StreamHandler的子类有ConsoleHandler、FileHandler和SocketHandler。
Formatter的子类有XMLFormatter和SimpleFormatter,FileHandler默认的Formatter是XMLFormatter,ConsoleHandler默认则使用SimpleFormatter。
如果要自定义Handler,可以继承Handler类,操作抽象方法publish()、flush()、close()。
如果要自定义Formatter,可以继承Formatter后操作抽象方法formatter(),这个方法会传入LogRecord,储存所有日志信息。例如,将ConsoleHandler的Formatter设定为自定义的Formatter:
import java.time.Instant;
import java.util.logging.*;
public class Formatter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gger logger = Logger.getLogger(FormatterDemo.class.getName());
logger.setLevel(Level.CONFIG);
ConsoleHandler handler = new ConsoleHandler();
handler.setLevel(Level.CONFIG);
handler.setFormatter(new Formatter()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format(LogRecord record) {
return "日志来自 " + record.getSourceClassName() + "."
+ record.getSourceMethodName() + "\n"
+ "\t层级\t: " + record.getLevel() + "\n"
+ "\t信息\t: " + record.getMessage() + "\n"
+ "\t时间\t: " + Instant.ofEpochMilli(record.getMillis())
+ "\n";
}
});
logger.addHandler(handler);
logger.config("自定义 Formatter 信息");
}
}
可以通过logging.properties来设定Logger组态,启动JVM时,指定java.util.logging.config.file系统属性为.properties名称。
对于日后可能变动的文字信息,可以考虑将信息移至程序之外,方法是使用ResourceBundle来做信息绑定。首先要准备一个.properties文档,如messages.properties,而文档内容如下:
cc.openhome.welcome=Hello
cc.openhome.name=World
.properties文档必须放置在CLASSPATH的路径设定下,文档中撰写的是键/值配对,之后在程序中可以使用键来取得对应的值。例如:
import static java.lang.System.out;
import java.util.ResourceBundle;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ResourceBundle res = ResourceBundle.getBundle("messages");
out.print(res.getString("cc.openhome.welcome") + "!");
out.println(res.getString("cc.openhome.name") + "!");
}
}
ResourceBundle的静态getBundle()方法会取得一个ResourceBundle的实例,所给定的自变量名称是信息文档的主文件名,getBundle()会自动找到对应的.properties文档,取得ResourceBundle实例后,可以使用getString()指定键来取得文档中对应的值,如果日后想要改变现实的信息,只要改变.properties文档的内容就可以了。范例执行结果如下:
国际化的三个重要概念是地区信息、资源包与基础名称。地区信息的对应类是Locale,ResourceBundle对象是JVM中资源包的代表对象。代表同一组信息但不同地区的各个资源包会共享相同的基础名称,使用ResourceBundle的getBundle()时指定的名称,就是在指定基础名称。
地区信息代表了特定的地理、政治或文化区,地区信息可由一个语言编码与可选的地区编码来指定。其中语言编码由两个小写字母代表,如zh表示中文;地区编码则由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如TW表示我国台湾。
使用ResourceBundle时,如何根据基础名称取得对应的信息文档:
(1)使用指定的Locale对象取得信息文档。
(2)使用Locale.getDefault()取得的对象取得信息文档。
(3)使用基础名称取得信息文档。
规则表示式基本上包括两种字符:字面意义字符与元字符。字面意义字符是指按照字面意义比较的字符;元字符是不按照字面比较,在不同情境有不同意义的字符。
规则表示式主要用于字符、字符串格式比较,java.util.regex.Pattern实例是规则表示式在JVM中的代表对象,必须通过Pattern的静态方法compile()来取得,可以使用matcher()方法指定要比较的字符串,这会返回java.util.regex.Matcher实例,表示对指定字符串的比较器。
在参考老师的《Java学习笔记》学习指导博客时,针对P481 Hello.java提出的问题(如下)有疑惑:
messages.properties放什么位置?
研究ResourceBundle类。
通过学习教材,得到如下解释:
properties文档必须放置在CLASSPATH的路径设定下。
ResourceBundle的静态getBundle()方法会取得一个ResourceBundle的实例,所给定的自变量名称是信息文档的主文件名,getBundle()会自动找到对应的.properties文档,取得ResourceBundle实例后,可以使用getString()指定键来取得文档中对应的值,如果日后想要改变现实的信息,只要改变.properties文档的内容就可以了。
在敲书上P481页的I18N Hello.java代码范例时,运行结果产生错误,如图所示:
通过仔细看书上的内容,发现自己少做了重要的一步:建立一个.properties文档,于是我按照书上所说建立了一个messages.properties文档,文档内容如下:
cc.openhome.welcome=Hello
cc.openhome.name=World
再次运行程序,得到正确结果:
上周的学习任务我没有完成好,本周我吸取了经验教训,再也不抱着侥幸心理偷懒了,认真学习了第十五章,并且也简单地了解了第十四章的内容,对于使用git托管代码,也终于学会了,发现上传起来真的很方便,以前总认为直接通过复制粘贴上传代码很容易,不愿去学如何使用git托管代码,但是真正学会了以后,就能发现git的好处与优点。
代码行数(新增/累积) | 博客量(新增/累积) | 学习时间(新增/累积) | 重要成长 | |
---|---|---|---|---|
目标 | 4500行 | 30篇 | 350小时 | 能将java运用自如 |
第一周 | 150/150 | 2/2 | 15/15 | 学习了与java相关的基础知识 |
第二周 | 200/350 | 1/3 | 20/35 |
学习了java的基本语法 |
第三周 | 450/800 | 1/4 | 25/60 |
学习了对象和封装的相关知识 |
第四周 | 687/ 1487 | 1/5 | 30/90 |
学习了继承与接口的相关知识 |
第五周 | 803/2290 | 1/6 | 30/120 |
学习了异常处理以及Collection与Map的相关知识 |
第六周 | 910/3200 | 2/8 | 40/160 |
学习了输入、输出和线程的相关知识 |
第七周 | 350/3550 | 2/10 | 30/190 |
学习了时间与日期的相关知识 |
第八周 | 350/3900 | 2/12 | 30/220 |
学习了通用API的相关知识 |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sjy519/p/542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