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这篇文章非常好,就把他转过来
前言
排序是数据库中的一个基本功能,MySQL也不例外。用户通过Order by语句即能达到将指定的结果集排序的目的,其实不仅仅是Order by语句,Group by语句,Distinct语句都会隐含使用排序。本文首先会简单介绍SQL如何利用索引避免排序代价,然后会介绍MySQL实现排序的内部原理,并介绍与排序相关的参数,最后会给出几个“奇怪”排序例子,来谈谈排序一致性问题,并说明产生现象的本质原因。
1.排序优化与索引使用
为了优化SQL语句的排序性能,最好的情况是避免排序,合理利用索引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因为索引本身也是有序的,如果在需要排序的字段上面建立了合适的索引,那么就可以跳过排序的过程,提高SQL的查询速度。下面我通过一些典型的SQL来说明哪些SQL可以利用索引减少排序,哪些SQL不能。假设t1表存在索引key1(key_part1,key_part2),key2(key2)
a.可以利用索引避免排序的SQL
1
2
3
4
|
SELECT * FROM t1 ORDER BY key_part1,key_part2; SELECT * FROM t1 WHERE key_part1 = constant ORDER BY key_part2; SELECT * FROM t1 WHERE key_part1 > constant ORDER BY key_part1 ASC ; SELECT * FROM t1 WHERE key_part1 = constant1 AND key_part2 > constant2 ORDER BY key_part2; |
b.不能利用索引避免排序的SQ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排序字段在多个索引中,无法使用索引排序 SELECT * FROM t1 ORDER BY key_part1,key_part2, key2; //排序键顺序与索引中列顺序不一致,无法使用索引排序 SELECT * FROM t1 ORDER BY key_part2, key_part1; //升降序不一致,无法使用索引排序 SELECT * FROM t1 ORDER BY key_part1 DESC , key_part2 ASC ; //key_part1是范围查询,key_part2无法使用索引排序 SELECT * FROM t1 WHERE key_part1> constant ORDER BY key_part2; |
2.排序实现的算法
对于不能利用索引避免排序的SQL,数据库不得不自己实现排序功能以满足用户需求,此时SQL的执行计划中会出现“Using filesort”,这里需要注意的是filesort并不意味着就是文件排序,其实也有可能是内存排序,这个主要由sort_buffer_size参数与结果集大小确定。MySQL内部实现排序主要有3种方式,常规排序,优化排序和优先队列排序,主要涉及3种排序算法: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和堆排序。假设表结构和SQL语句如下:
CREATE TABLE t1(id int, col1 varchar(64), col2 varchar(64), col3 varchar(64), PRIMARY KEY(id),key(col1,col2)); SELECT col1,col2,col3 FROM t1 WHERE col1>100 ORDER BY col2;
a.常规排序
(1).从表t1中获取满足WHERE条件的记录
(2).对于每条记录,将记录的主键+排序键(id,col2)取出放入sort buffer
(3).如果sort buffer可以存放所有满足条件的(id,col2)对,则进行排序;否则sort buffer满后,进行排序并固化到临时文件中。(排序算法采用的是快速排序算法)
(4).若排序中产生了临时文件,需要利用归并排序算法,保证临时文件中记录是有序的
(5).循环执行上述过程,直到所有满足条件的记录全部参与排序
(6).扫描排好序的(id,col2)对,并利用id去捞取SELECT需要返回的列(col1,col2,col3)
(7).将获取的结果集返回给用户。
从上述流程来看,是否使用文件排序主要看sort buffer是否能容下需要排序的(id,col2)对,这个buffer的大小由sort_buffer_size参数控制。此外一次排序需要两次IO,一次是捞(id,col2),第二次是捞(col1,col2,col3),由于返回的结果集是按col2排序,因此id是乱序的,通过乱序的id去捞(col1,col2,col3)时会产生大量的随机IO。对于第二次MySQL本身一个优化,即在捞之前首先将id排序,并放入缓冲区,这个缓存区大小由参数read_rnd_buffer_size控制,然后有序去捞记录,将随机IO转为顺序IO。
b.优化排序
常规排序方式除了排序本身,还需要额外两次IO。优化的排序方式相对于常规排序,减少了第二次IO。主要区别在于,放入sort buffer不是(id,col2),而是(col1,col2,col3)。由于sort buffer中包含了查询需要的所有字段,因此排序完成后可以直接返回,无需二次捞数据。这种方式的代价在于,同样大小的sort buffer,能存放的(col1,col2,col3)数目要小于(id,col2),如果sort buffer不够大,可能导致需要写临时文件,造成额外的IO。当然MySQL提供了参数max_length_for_sort_data,只有当排序元组小于max_length_for_sort_data时,才能利用优化排序方式,否则只能用常规排序方式。
c.优先队列排序
为了得到最终的排序结果,无论怎样,我们都需要将所有满足条件的记录进行排序才能返回。那么相对于优化排序方式,是否还有优化空间呢?5.6版本针对Order by limit M,N语句,在空间层面做了优化,加入了一种新的排序方式--优先队列,这种方式采用堆排序实现。堆排序算法特征正好可以解limit M,N 这类排序的问题,虽然仍然需要所有元素参与排序,但是只需要M+N个元组的sort buffer空间即可,对于M,N很小的场景,基本不会因为sort buffer不够而导致需要临时文件进行归并排序的问题。对于升序,采用大顶堆,最终堆中的元素组成了最小的N个元素,对于降序,采用小顶堆,最终堆中的元素组成了最大的N的元素。
3.排序不一致问题
案例1
Mysql从5.5迁移到5.6以后,发现分页出现了重复值。
测试表与数据:
create table t1(id int primary key, c1 int, c2 varchar(128)); insert into t1 values(1,1,‘a‘); insert into t1 values(2,2,‘b‘); insert into t1 values(3,2,‘c‘); insert into t1 values(4,2,‘d‘); insert into t1 values(5,3,‘e‘); insert into t1 values(6,4,‘f‘); insert into t1 values(7,5,‘g‘);
假设每页3条记录,第一页limit 0,3和第二页limit 3,3查询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 id为4的这条记录居然同时出现在两次查询中,这明显是不符合预期的,而且在5.5版本中没有这个问题。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5.6针对limit M,N的语句采用了优先队列,而优先队列采用堆实现,比如上述的例子order by c1 asc limit 0,3 需要采用大小为3的大顶堆;limit 3,3需要采用大小为6的大顶堆。由于c1为2的记录有3条,而堆排序是非稳定的(对于相同的key值,无法保证排序后与排序前的位置一致),所以导致分页重复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排序中加上唯一值,比如主键id,这样由于id是唯一的,确保参与排序的key值不相同。将SQL写成如下:
select * from t1 order by c1,id asc limit 0,3; select * from t1 order by c1,id asc limit 3,3;
案例2
两个类似的查询语句,除了返回列不同,其它都相同,但排序的结果不一致。
测试表与数据:
create table t2(id int primary key, status int, c1 varchar(255),c2 varchar(255),c3 varchar(255),key(c1)); insert into t2 values(7,1,‘a‘,repeat(‘a‘,255),repeat(‘a‘,255)); insert into t2 values(6,2,‘b‘,repeat(‘a‘,255),repeat(‘a‘,255)); insert into t2 values(5,2,‘c‘,repeat(‘a‘,255),repeat(‘a‘,255)); insert into t2 values(4,2,‘a‘,repeat(‘a‘,255),repeat(‘a‘,255)); insert into t2 values(3,3,‘b‘,repeat(‘a‘,255),repeat(‘a‘,255)); insert into t2 values(2,4,‘c‘,repeat(‘a‘,255),repeat(‘a‘,255)); insert into t2 values(1,5,‘a‘,repeat(‘a‘,255),repeat(‘a‘,255));
分别执行SQL语句:
select id,status,c1,c2 from t2 force index(c1) where c1>=‘b‘ order by status; select id,status from t2 force index(c1) where c1>=‘b‘ order by status;
执行结果如下:
看看两者的执行计划是否相同
为了说明问题,我在语句中加了force index的hint,确保能走上c1列索引。语句通过c1列索引捞取id,然后去表中捞取返回的列。根据c1列值的大小,记录在c1索引中的相对位置如下:
(c1,id)===(b,6),(b,3),(5,c),(c,2),对应的status值分别为2 3 2 4。从表中捞取数据并按status排序,则相对位置变为(6,2,b),(5,2,c),(3,3,c),(2,4,c),这就是第二条语句查询返回的结果,那么为什么第一条查询语句(6,2,b),(5,2,c)是调换顺序的呢?这里要看我之前提到的a.常规排序和b.优化排序中标红的部分,就可以明白原因了。由于第一条查询返回的列的字节数超过了max_length_for_sort_data,导致排序采用的是常规排序,而在这种情况下MYSQL将rowid排序,将随机IO转为顺序IO,所以返回的是5在前,6在后;而第二条查询采用的是优化排序,没有第二次捞取数据的过程,保持了排序后记录的相对位置。对于第一条语句,若想采用优化排序,我们将max_length_for_sort_data设置调大即可,比如2048。
4.参考文档
http://dev.mysql.com/doc/refman/5.6/en/order-by-optimization.html
http://mysql.taobao.org/monthly/2015/06/04/
http://ifxoxo.com/mysql_order_by.html
原文:
http://www.cnblogs.com/cchust/p/5304594.html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sunss/p/5453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