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软件系统可以看成是由一组关注点组成的,其中,直接的业务关注点,是直切关注点。而为直切关注点提供服务的,就是横切关注点。
什么是面向切面编程
横切关注点:影响应用多处的功能(安全、事务、日志)
切面:
横切关注点被模块化为特殊的类,这些类称为切面
优点:
每个关注点现在都集中于一处,而不是分散到多处代码中
服务模块更简洁,服务模块只需关注核心代码。
AOP 术语
- Before——在方法调用之前调用通知
- After——在方法完成之后调用通知,无论方法执行成功与否
- After-returning——在方法执行成功之后调用通知
- After-throwing——在方法抛出异常后进行通知
- Around——通知包裹了被通知的方法,在被通知的方法调用之前和调用之后执行自定义的行为
- 编译期——切面在目标类编译时期被织入,这种方式需要特殊编译器。AspectJ的织入编译器就是以这种方式织入切面。
- 类加载期——切面在类加载到
- JVM ,这种方式需要特殊的类加载器,他可以在目标类被引入应用之前增强该目标类的字节码。AspectJ5 的 LTW 就支持这种织入方式
- 运行期——切面在应用运行期间的某个时刻被织入。一般情况下,在织入切面时候,AOP 容器会为目标对象动态的创建代理对象。Spring AOP 就是以这种方式织入切面。
- 基于代理的经典 AOP;
- @AspectJ 注解驱动的切面;
- 纯 POJO 切面;
- 注入式 AspectJ 切面; Spring
AspectJ 指示器 | 描述 |
---|---|
arg () | 限制连接点的指定参数为指定类型的执行方法 |
@args () | 限制连接点匹配参数由指定注解标注的执行方法 |
execution () | 用于匹配连接点的执行方法 |
this () | 限制连接点匹配 AOP 代理的 Bean 引用为指定类型的类 |
target () | 限制连接点匹配特定的执行对象,这些对象对应的类要具备指定类型注解 |
within() | 限制连接点匹配指定类型 |
@within() | 限制连接点匹配指定注释所标注的类型(当使用 Spring AOP 时,方法定义在由指定的注解所标注的类里) |
@annotation | 限制匹配带有指定注释的连接点 |
1. 创建自己的切点
- execution( ) 指示器选择 Instrument 的 play( ) 方法。
方法表达式是以 * 号开头,标识了我们不关心的方法返回值的类型。
* 后我们指定了权限定类名和方法名。
对于方法的参数列表,使用(..)标识切点选择任意的 play( ) 方法,无论入参是什么。
- 假设我们需要匹配切点仅匹配 com.Springinaction.springidol 包。可以使用 within()
注意 && 是将 execution( ) 和 within( ) 连接起来,形成的 and 关系。同理也可以使用 || 或关系、!非关系
- 创建 Spring 的 bean( ) 指示器
Spring 2.5 引入一个新的 bean( ) 指示器,该指示器允许我们在切点表达式中使用 Bean ID 来标识 Bean
bean( ) 使用 Bean ID 或 Bean 名称作为参数来限制切点只匹配特定 Bean。
如下,我们希望执行 Instrument 的 play( ) 方法时候应用通知,但限定 Bean 的 ID 为 eddie
还可以使用非操作作为除了指定 ID 的 Bean 以外的其他 Bean应用通知
在此场景下,切面会通知被编织到所有 ID 不为 eddie 的 Bean 中
Spring 的 AOP 配置元素简化了基于 POJO 切面声明
AOP 配置元素 | 描述 |
---|---|
aop : advisor | 定义 AOP 通知器 |
aop : after | 定义 AOP 后置通知(不管被通知方法是否执行成功) |
aop : after-returing | 定义 AOP after-returing 通知 |
aop : after-throwing | 定义 AOP after-throwing 通知 |
aop : around | 定义 AOP 环绕通知 |
aop : aspect | 定义切面 |
aop : aspectj-autoproxy | 启动 @AspectJ 注解驱动的切面 |
aop : before | 定义 AOP 前置通知 |
aop : config | 顶层的 AOP 配置元素,大多数 aop : * 元素必须包含在 元素内 |
aop : declare-parents | 为被通知的对象引入额外接口,并透明的实现 |
aop : pointcut | 定义切点 |
标签: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github_34889651/article/details/5132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