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一个运行时的Java虚拟机实例的天职是:负责运行一个java程序。当启动一个Java程序时,一个虚拟机实例也就诞生了。当该程序关闭退出,这个虚拟机实例也就随之消亡。如果同一台计算机上同时运行三个Java程序,将得到三个Java虚拟机实例。每个Java程序都运行于它自己的Java虚拟机实例中。
Java虚拟机实例通过调用某个初始类的main()方法来运行一个Java程序。而这个main()方法必须是共有的(public)、静态的(static)、返回值为void,并且接受一个字符串数组作为参数。任何拥有这样一个main()方法的类都可以作为Java程序运行的起点。
public class HelloApp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for (int i = 0; i < args.length; i++ ) { System.out.println(args); } } }
在上面的例子中,Java程序初始类中的main()方法,将作为该程序初始线程的起点,任何其他的线程都是由这个初始线程启动的。
在Java虚拟机内部有两种线程:守护线程和非守护线程。守护线程通常是由虚拟机自己使用的,比如执行垃圾收集任务的线程。但是,Java程序也可以把它创建的任何线程标记为守护线程。而Java程序中的初始线程——就是开始于main()的那个,是非守护线程。
只要还有任何非守护线程在运行,那么这个Java程序也在继续运行。当该程序中所有的非守护线程都终止时,虚拟机实例将自动退出。假若安全管理器允许,程序本身也能够通过调用Runtime类或者System类的exit()方法来退出。
类加载器将字节码载入内存之后,执行引擎以Java 字节码指令为单元,读取Java字节码。问题是,现在的java字节码机器是读不懂的,因此还必须想办法将字节码转化成平台相关的机器码。这个过程可以由解释器来执行,也可以有即时编译器(JIT Compiler)来完成。
执行引擎是JVM执行Java字节码的核心,执行方式主要分为解释执行、编译执行、自适应优化执行、硬件芯片执行方式。
JVM的指令集是基于栈而非寄存器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使指令尽可能紧凑,便于快速地在网络上传输(别忘了Java最初就是为网络设计的),同时也很容易适应通用寄存器较少的平台,并且有利于代码优化,由于Java栈和PC寄存器是线程私有的,线程之间无法互相干涉彼此的栈。每个线程拥有独立的JVM执行引擎实例。
JVM指令由单字节操作码和若干操作数组成。对于需要操作数的指令,通常是先把操作数压入操作数栈,即使是对局部变量赋值,也会先入栈再赋值。注意这里是“通常”情况,之后会讲到由于优化导致的例外。
1、解释执行
和一些动态语言类似,JVM可以解释执行字节码。Sun JDK采用了token-threading的方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了解一下。
解释执行中有几种优化方式:
a.栈顶缓存
将位于操作数栈顶的值直接缓存在寄存器上,对于大部分只需要一个操作数的指令而言,就无需再入栈,可以直接在寄存器上进行计算,结果压入操作数站。这样便减少了寄存器和内存的交换开销。
b.部分栈帧共享
被调用方法可将调用方法栈帧中的操作数栈作为自己的局部变量区,这样在获取方法参数时减少了复制参数的开销。
c.执行机器指令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JVM会执行机器指令以提高速度。
2、编译执行
为了提升执行速度,Sun JDK提供了将字节码编译为机器指令的支持,主要利用了JIT(Just-In-Time)编译器在运行时进行编译,它会在第一次执行时编译字节码为机器码并缓存,之后就可以重复利用。Oracle JRockit采用的是完全的编译执行。
3、自适应优化执行
自适应优化执行的思想是程序中10%~20%的代码占据了80%~90%的执行时间,所以通过将那少部分代码编译为优化过的机器码就可以大大提升执行效率。自适应优化的典型代表是Sun的Hotspot VM,正如其名,JVM会监测代码的执行情况,当判断特定方法是瓶颈或热点时,将会启动一个后台线程,把该方法的字节码编译为极度优化的、静态链接的C++代码。当方法不再是热区时,则会取消编译过的代码,重新进行解释执行。
自适应优化不仅通过利用小部分的编译时间获得大部分的效率提升,而且由于在执行过程中时刻监测,对内联代码等优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面向对象的多态性,一个方法可能对应了很多种不同实现,自适应优化就可以通过监测只内联那些用到的代码,大大减少了内联函数的大小。
Sun JDK在编译上采用了两种模式:Client和Server模式。前者较为轻量级,占用内存较少。后者的优化程序更高,占用内存更多。
在Server模式中会进行对象的逃逸分析,即方法中的对象是否会在方法外使用,如果被其它方法使用了,则该对象是逃逸的。对于非逃逸对象,JVM会在栈上直接分配对象(所以对象不一定是在堆上分配的),线程获取对象会更加快速,同时当方法返回时,由于栈帧被抛弃,也有利于对象的垃圾收集。
当JAVA虚拟机运行一个程序时,它需要内存来存储许多东西,例如:字节码、从已装载的class文件中得到的其他信息、程序创建的对象、传递给方法的参数,返回值、局部变量等等。Java虚拟机把这些东西都组织到几个“运行时数据区”中,以便于管理。
某些运行时数据区是由程序中所有线程共享的,还有一些则只能由一个线程拥有。每个Java虚拟机实例都有一个方法区以及一个堆,它们是由该虚拟机实例中所有的线程共享的。当虚拟机装载一个class文件时,它会从这个class文件包含的二进制数据中解析类型信息。然后把这些类型信息放到方法区中。当程序运行时,虚拟机会把所有该程序在运行时创建的对象都放到堆中。
程序计数器(PC寄存器):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
Java虚拟机栈:描述Java方法执行的内存模型,每个方法被执行的时候都会同时创建一个栈帧用于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等信息。当这个方法执行完后,就会弹出相应的栈帧。如果请求的栈的深度过大,虚拟机可能会抛出StackOverflowError异常,如果虚拟机的实现中允许虚拟机栈动态扩展,当内存不足以扩展栈的时候,会抛出OutOfMemoryError异常。
本地方法栈:为虚拟机使用的native方法服务。
Java堆:被所有线程共享的一块内存区域,在虚拟机启动时创建。所有的对象实例以及数组都要在堆上分配。
方法区:线程共享的内存区域,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数据等(这个区域的内存回收目标主要是针对常量池的回收和对类型的卸载)。
方法区是线程间共享的,当两个线程同时需要加载一个类型时,只有一个类会请求ClassLoader加载,另一个线程会等待。
对于每一个加载的类型,会在方法区中保存以下信息:
对于每一个字段,会在方法区中保存以下信息(字段声明顺序也会保存):
对于每一个方法,会在方法区中保存以下信息(方法声明顺序也会保存):
如果方法不是抽象方法并不是本地方法(Native Method),还会保存以下信息:
虚拟机需要存储一些数据,用来快速地访问一个类对象中的方法,一般实现为一个方法表。
方法区中还有一部分是运行时常量池,主要用来存储编译时生成的字面量和符号引用,常量也可以在运行时产生,如String的intern方法。
方法区中也可能存在GC,但虚拟机规范对此不做要求,主要是回收一些常量和卸载一些不用的类型信息,不过要卸载一个类的条件很难达到,而且些处GC其实也回收不了多少内存。
当每一个新线程被创建时,它都将得到它自己的PC寄存器(程序计数器)以及一个Java栈,如果线程正在执行的是一个Java方法(非本地方法),那么PC寄存器的值将总是指向下一条将被执行的指令,而它的Java栈则总是存储该线程中Java方法调用的状态——包括它的局部变量,被调用时传进来的参数、返回值,以及运算的中间结果等等。而本地方法调用的状态,则是以某种依赖于具体实现的方法存储在本地方法栈中,也可能是在寄存器或者其他某些与特定实现相关的内存区中。
Java栈是由许多栈帧(stack frame)组成的,一个栈帧包含一个Java方法调用的状态。当线程调用一个Java方法时,虚拟机压入一个新的栈帧到该线程的Java栈中,当该方法返回时,这个栈帧被从Java栈中弹出并抛弃。
Java虚拟机没有寄存器,其指令集使用Java栈来存储中间数据。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为了保持Java虚拟机的指令集尽量紧凑、同时也便于Java虚拟机在那些只有很少通用寄存器的平台上实现。另外,Java虚拟机这种基于栈的体系结构,也有助于运行时某些虚拟机实现的动态编译器和即时编译器的代码优化。
下图描绘了Java虚拟机为每一个线程创建的内存区,这些内存区域是私有的,任何线程都不能访问另一个线程的PC寄存器或者Java栈。
上图展示了一个虚拟机实例的快照,它有三个线程正在执行。线程1和线程2都正在执行Java方法,而线程3则正在执行一个本地方法。
Java栈都是向下生长的,而栈顶都显示在图的底部。当前正在执行的方法的栈帧则以浅色表示,对于一个正在运行Java方法的线程而言,它的PC寄存器总是指向下一条将被执行的指令。比如线程1和线程2都是以浅色显示的,由于线程3当前正在执行一个本地方法,因此,它的PC寄存器——以深色显示的那个,其值是不确定的。
参考文章:http://www.cnblogs.com/java-my-life/archive/2012/08/01/2615221.html
标签: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zhushuai1221/article/details/51378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