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希尔排序,也称递减增量排序算法,是插入排序的一种更高效的改进版本,希尔排序是非稳定排序算法。
希尔排序是基于插入排序的以下两点性质而提出改进方法的:
1>插入排序在对几乎已经排好序的数据操作时, 效率高, 即可以达到线性排序的效率;
2>插入排序一般来说是低效的,因为插入排序每次只能将数据移动一位。
希尔排序的实质就是分组插入排序,该方法又称缩小增量排序,因DL.Shell于1959年提出而得名。
基本思想:先将整个待排元素序列分割成若干个子序列(由相隔某个“增量”的元素组成的)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然后依次缩减增量再进行排序,待整个序列中的元素基本有序(增量足够小)时,再对全体元素进行一次直接插入排序。因为直接插入排序在元素基本有序的情况下(接近最好情况),效率是很高的,因此希尔排序在时间效率上比前一种方法有较大提高。
以n=10的一个数组49, 38, 65, 97, 26, 13, 27, 49, 55, 4为例
第一次 gap = 10 / 2 = 5
1A,1B,2A,2B等为分组标记,数字相同的表示在同一组,大写字母表示是该组的第几个元素, 每次对同一组的数据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即分成了五组(49, 13) (38, 27) (65, 49) (97, 55) (26, 4)这样每组排序后就变成了(13, 49) (27, 38) (49, 65) (55, 97) (4, 26),下同。
第二次 gap = 5 / 2 = 2
排序后
就是将1A 、1B、1C、1D 、1E和2A 、2B、2C、2D 、2E分别进行排序,得到:
4 26 13 27 38 49 49 55 97 65
第三次 gap = 2 / 2 = 1
4 26 13 27 38 49 49 55 97 65
1A 1B 1C 1D 1E 1F 1G 1H 1I 1J
第四次 gap = 1 / 2 = 0 排序完成得到数组:
4 13 26 27 38 49 49 55 65 97
附注:上面希尔排序的步长选择都是从n/2开始,每次再减半,直到最后为1。
两种希尔排序的伪代码如下:
//希尔排序 void shellsort(int a[],int n) { int i,j,gap; for(gap=n/2;gap>0;gap/=2)//gap为步长 { for(i=0;i<gap;i++) { for(j=gap+i;j<n;j++) { if(a[j]<a[j-gap]) { int temp=a[j]; int k=j-gap; while(k>=0&&a[k]>temp) { a[k+gap]=a[k]; k-=gap; } a[k+gap]=temp; } } } } } void shellsort(int a[],int n) { int i,j,gap; for(gap=n/2;gap>0;gap/=2) { for(i=gap;i<n;i++) { for(j=i-gap;j>=0&&a[j]>a[j+gap];j-=gap) swap(a[j],a[j+gap]); } } }
备注:希尔排序是对直接插入排序的改进。
标签: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duan19920101/article/details/5134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