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理论脱离实践、素质降低、不屑高端设计、术业专“攻”、疲于奔命、被动媚俗,随着互联网信息碎片化的到来,平面、网络、移动端、工业、建筑等等领域的设计师可谓责任重大,而中国更需要大批有责任的、务实的研究者。面临这六大问题,广大的软装设计师也应该从自身出发,突破自己。
困境一:理论脱离实践
正当许多一线设计师在浪潮中处心积虑、黔驴技穷的同时。很多优秀的学院派理论设计师,他们掌握着最理想化的设计理念、设计思想,拥有不断提高的艺术造诣。但事实上,优良的环境却促使他们普遍同实践脱节,不能最大限度的服务当前的建设浪潮。
困境二:队伍膨胀,素质及技术能力降低
然而就在这短短的几年间,设计领域的从业人员就急剧膨胀起来了,其中网络设计、ui设计、室内设计的人员不断扩大,设计市场进入了混乱而无序的竞争时期。这其中也不乏素质较低,缺乏应有职业道德,缺乏学术素养与探索精神的基层设计师。在市场竞争中他们降低了设计师应有的价值,盲目地追名逐利,浮浅地媚俗追逐时尚,甚至推波助澜加入了误导消费者的行列,这种情况在家居装饰领域尤为严重。为了拿到所谓的商业提成而大力向甲方推销所谓新型材料的设计人员比比皆是,为了利益而推销新材料的巨大干劲也可谓斐然。他们应该对于目前建筑和装饰项目低级趣味以及高档材料堆积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承担一定的责任。
困境三:高端设计的不屑
高端设计领域的设计师、资深大师和行业领军人物高高在上,苟安于自己的地位和以往成果,对于即将到来的变革并未完全尽到自己的责任。中国近几年引入了大量高端的设计,这些设计在享受稳定的集团企业及国家财政巨大支持的同时并未起到合理诱导国内设计改革的作用。相反却引发了新一轮的设计浪潮,这对于中国当前的生态形式起到了不良的影响。
困境四:术业有专“攻”
攻的专业而不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发达国家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一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同时也是一名家具及饰物设计师;而一名家具设计师很可能就是一名能工巧匠。而中国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却是分离的,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将设计分别立科,而很多新型的设计并未立课程,甚至单一的家具设计被归到了工业设计中。在实际工作中又把种类分化,这种人才培养结构造成了国内设计领域设计不连贯的弊端。建筑设计师完成土建结构设计后就将建筑毛坯甩手给了室内设计师,而室内家具体系多半只能选购市场成品。这种设计接力棒体系不利于内外一体化设计的优秀作品问世,这就是中国始终不能在标志性设计中夺标的一个原因。
困境五:一线设计师疲于奔命
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我国GDP连续25年持续高速的膨胀,国内许多行业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地的蓬勃发展,新方式、新事物、新设计的方式层出不穷。设计师在迎来大发展大机遇的同时面临工作量增大的压力。设计业务的增加使得多数设计工作者终日疲于奔命,对领域的设计过程逐渐陷入思想贫乏的工作状态,致使专业研究的深度、广度、交流大打折扣,相互雷同、抄袭、毫无风格的设计比比皆是。难怪国外设计界的朋友会说:“中国设计师在春风中丧失了风格。”
困境六:设计师被动媚俗的尴尬境地
经济化的腾飞,短期内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造就出成千上万的所谓先富起来的人,这些新兴的富人并不乏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但是这一群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与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内在的品位并不成正比。然而,正是这一群人却越来越成为了新兴市场投资与建设的中坚力量和设计师需要服务的对象。
而设计师却在这轮行情中迷失了自己,至少我认为是大多数设计师为了基本的生存,再加上超负荷的工作以及外界的干预,而媚俗却成了对付这类设计的普遍做法。但可悲的是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丧失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还有自己的学术素养和自己的心态,陷入了某种意义上的沉沦。对于关乎国情、民生的生态问题能够坐下来思考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中国设计师的困境其实来源于中国设计行业的迅速发展,这个良好的势头是我们所必须牢记和感到欣喜的。问题的暴露应该越早解决越能够使得中国的设计业界更加蓬勃发展。面对以上的困境,除了在外部环境提供良好的技术和背景支持之外,设计师们一定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设计水平,还有就是交流。
五色光软装名师荟萃,主要是中国美院专家教授,硕士博士导师担任课程的教学,同时也聘请了中国美院毕业的设计领域的著名人物及社会上的非常有名的设计师及专家,同时也聘请了一些著名的外籍老师。五色光软装给学员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课程中学习,课堂外交流。此时学习,彼时交流。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员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奠定了学员们今后事业发展的非常好的基础。
同时学员们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带回五色光,让学生老师们给予指点。也可以把自己优秀的成果分享给其它学员。五色光软装是学员与老师,企业与学校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软装的产学研究基地。学员们可以籍此达成事业的成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