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类中的方法,其实就是类中的函数,可以分为:实例方法,类方法,静态方法。方法和字段一样,也是属于类的属性,所以也具有运行中修改的特效, 但一般不推荐这样做。
我在类的基本语法中,介绍了构造器方法:__init__ 、__new__;解构器方法:__del__;
注意,这里虽然是以两个下划线(__)开头,但同时以两个下划线(__)结尾,这里表明其是一个‘魔法方法’,关于类中的魔法方法,将起一篇进行说明。
但是,如果单纯只以两个下划线开始,则依然是私有化的意思,看代码示例:
class Test(object): def __scolia__(self): # 一个类似魔术方法,并不是私有化 return ‘scolia‘ def __good(self): # 私有方法 return ‘good‘ a = Test() print a.__scolia__() # 魔法方法可以在直接访问 print a.__good() # 私有方法不能直接访问
同样的,和字段私有化一样,我们也可能同特殊手段进行强制访问:
print a._Test__good() # 强制访问
当然,私有方法也可以在类的内部访问,和私有字段一样。
所以说,属性的私有化都是对访问入口进行混淆,同样的,也不建议强制访问私有属性。
也许这里的‘魔法方法’看起来并不‘魔法’,详情将以后解释。
在 __init__ 构造器中,提起过其是一个实例方法,实例方法的特点就是:
1.方法的第一个参数必须是 self,当然这是约定俗成的写法,你可以将 self 换成 abc 之类的,但是为了别的程序员能看得懂,还是统一用 self 吧。这里的 self 代表实例本身,也就是说如果我实例化时使用的是: a = Test() ,那么 self 就代表 a 这个实例,我们可以在很多构造器中看到类似 self.scolia = ‘good‘ 的写法,其实这个写法和在类外面 a.scolia = ‘good‘ 效果一样,是为了添加属性,只不过 __init__ 方法是实例化时自动调用的函数,所以适合进行初始属性的创建。
2.实例方法在调用的时候,self 是自动传递的,所以不需要我们再处理。
3.实例方法一般要有实例才能调用,当然也有特殊的调用方法。
代码示例:
class Tes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a, b): # 构造器在实例创建时进行属性的初始化 self.a = int(a) self.b = int(b) def abc(self, c): # 实例方法 print self.a + self.b + int(c) # 因为self是自动传递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实例方法中调用实例的属性 a = Test(123, 321) # 我们只要为 a 和 b 传参就行了 a.abc(666) # 同样的,只要为 c 传参
这里,将引入一个绑定 (binding) 的概念,其主要和方法的调用有关。
首先,我们知道方法是类的属性,而不是实例的属性,在上篇博文类的属性和实例的属性中我们也讨论过这个问题。
其次,方法只有在其所属的类拥有实例时,才能被调用。当一个类存在实例后,方法才被认为是绑定到这个实例。没有实例的时候,方法是未绑定的。
最后,任何一个方法定义的第一个参数都是变量 self ,它表示调用此方法的实例对象。
很明显这里的绑定针对的是实例方法。因为如果没有实例的话,self 就无法传递,这将导致参数的不足,当然就无法调用了。
但是,我们可以自己传递 self 来调用未绑定的方法。调用未绑定的方法通常是在我们继承了一个父类后, 我们覆盖了父类中的某个方法,但是为了实现代码重用,我们又想在子类中调用父类的方法。单纯的复制父类中的代码明显不是一个好选择, 除了浪费系统资源之外,还有可能在复制的时候出错,而且以后修改父类的代码之后,还要修改相应子类中的代码,实在太低效,这个时候就是调用未绑定方法的场景。
代码示例:
class abc(object): def __init__(self, a): self.a = -int(a) class Test(abc): def __init__(self, a, b): abc.__init__(self, a) # 调用父类的构造器,并手动传递 self self.b = b def fangfa(self): print self.a + self.b # 属性 a 由父类的构造器创建,b 由子类构造器创建 a = Test(123, 321) # 我们只创建了子类的实例,而没有创建父类的实例 a.fangfa()
本来我们没有创建父类的示例,是无法调用父类的实例方法的,但是我们手动传递了实例方法需要的 self 参数,就可以实现调用了。
这里的顺序是,我们创建了 Test 的实例,其 self 是自动传递的,故 Test 的构造方法 __init__(self, a, b) 中 self 就代表实例 a,而我们又调用了父类的 abc.__init__(self, a) 这里的 self 就是子类的实例 a ,参数 a 就是我们传的 123,而父类中 self.a = -int(a) ;最后我们可在子类的方法中调用 self.a 这个属性。
类方法其实和实例方法类似,不过其第一个参数一般是 cls (约定俗成)而不是 self。但是,如果我们直接将 self 换成 cls 来创建类方法是不对的,因为实例方法的首个参数也是任意的,只是统一使用 self 。python的解释器并没有说看见第一个参数是 cls 就知道这个是类方法,它还是将其当作是实例方法来对待,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内建函数: classmethod() 来创建类方法。
代码示例:
class Test(object): def abc(cls): print cls.__name__ # 打印类名 abc = classmethod(abc) # 通过普通的函数传参的方式创建类方法 a = Test() Test.abc() # 类能调用 a.abc() # 实例也能调用
当然,有同学在看到这段代码的时候想到了装饰器,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使用装饰器的方法来创建类方法:
class Test(object): @classmethod def abc(cls): print cls.__name__ # 打印类名
结果也是一样的,具体选择看个人喜好。
注意,因为使用了 classmethod()函数,其第一个参数 cls 是固定传递的,而且是代表当前的类。并没有实例方法中非绑定方法的调用形式。
静态方法其实就是类中的一个普通函数,它并没有默认传递的参数,在创建静态方法的时候,需要用到内置函数: staticmethod() 。
代码示例:
class Test(object): def abc(): print ‘abc‘ abc = staticmethod(abc) @staticmethod def xyz(a, b): print a + b Test.abc() # 类调用 Test.xyz(1, 2) # 类调用 a = Test() a.abc() # 实例调用 a.xyz(3, 4) # 实例调用
注意,虽然静态方法没有默认参数, 但并不代表不能有参数。
总结:
1.实例方法需要至少一个默认参数 self。
2.类方法需要至少一个默认参数 cls。
3.静态方法不需要默认参数。
另外:方法也是属性,所以在类的内部,我们可通过 self.abc()、cls.abc() 的方式来调用类中的其他方法,当然要注意传参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的一个方法在经过一系列处理以后,返回的是一个数据,例如:
class Test: def __init__(self, a, b): self.a = a self.b = b def fangfa(self): c = self.a + self.b return c # 返回处理的结果数据 a = Test(1, 2) b = a.fangfa() # 调用方法,得到返回值 print b
但是,懒惰的程序员们想:我想要的只是和字段类似的数据,却要调用一个方法,有时候容易搞错,能不能用字段的形式获取数据呢?这样更加符合直觉。
可以,只有使用 property() 函数就可以了。同样的,这里也有两种创建方式,这里只演示装饰器的方式:
class Test: def __init__(self, a, b): self.a = a self.b = b @property def fangfa(self): c = self.a + self.b return c a = Test(1, 2) b = a.fangfa # 不用带括号了 print b
这样是实现了方法伪装成字段了。其实就是懒惰的程序员们不愿意多写一个括号,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好处。
另外,函数要用返回值,不然就默认为 None 了。
如果在经典类中,我们就只能做到这样了。
但是,使用新式类的话,就能有更多的功能:
class Tes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a, b): self.a = a self.b = b @property def fangfa(self): c = self.a + self.b return c @fangfa.setter def fangfa(self, value): self.a = value @fangfa.deleter def fangfa(self): print ‘属性已删除‘ a = Test(1, 2) b = a.fangfa # 获得方法的返回值 print b a.fangfa = 100 # 执行 fangfa.setter 修饰的方法,并让value = 100 print a.a del a.fangfa # 执行 fangfa.deleter 修饰的方法
注意后面两个装饰器的名字。
另外,方法必须要先经过 property()函数的装饰后,才有后面两个装饰器的用法。
如果使用非装饰器的形式的话:
class Tes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a, b): self.a = a self.b = b def fangfa_get(self): c = self.a + self.b return c def fangfa_set(self, value): self.a = value def fangfa_del(self): print ‘属性已删除‘ fangfa = property(fangfa_get, fangfa_set, fangfa_del)
property(fget=None, fset=None, fdel=None, doc=None)
最后的 doc 是说明文档,看个人需要添加,可通过 Test.fangfa.__doc__ 进行访问。
关于方法就先说这么多,以后有需要再进行修改补充。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scolia/p/5598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