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K邻近(k-Nearest Neighbor,KNN)分类算法是最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了。它采用测量不同特征值之间的距离方法进行分类。它的思想很简单:计算一个点A与其他所有点之间的距离,取出与该点最近的k个点,然后统计这k个点里面所属分类比例最大的,则点A属于该分类。
下面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电影名称 |
打斗次数 |
接吻次数 |
电影类型 |
California Man |
3 |
104 |
Romance |
He’s Not Really into Dudes |
2 |
100 |
Romance |
Beautiful Woman |
1 |
81 |
Romance |
Kevin Longblade |
101 |
10 |
Action |
Robo Slayer 3000 |
99 |
5 |
Action |
Amped II |
98 |
2 |
Action |
简单说一下这个数据的意思:这里用打斗次数和接吻次数来界定电影类型,如上,接吻多的是Romance类型的,而打斗多的是动作电影。还有一部名字未知(这里名字未知是为了防止能从名字中猜出电影类型),打斗次数为18次,接吻次数为90次的电影,它到底属于哪种类型的电影呢?
KNN算法要做的,就是先用打斗次数和接吻次数作为电影的坐标,然后计算其他六部电影与未知电影之间的距离,取得前K个距离最近的电影,然后统计这k个距离最近的电影里,属于哪种类型的电影最多,比如Action最多,则说明未知的这部电影属于动作片类型。
在实际使用中,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K值的选取,选多大合适呢?计算两者间距离,用哪种距离会更好呢?计算量太大怎么办?假设样本中,类型分布非常不均,比如Action的电影有200部,但是Romance的电影只有20部,这样计算起来,即使不是Action的电影,也会因为Action的样本太多,导致k个最近邻居里有不少Action的电影,这样该怎么办呢?
没有万能的算法,只有在一定使用环境中最优的算法。
kNN算法的指导思想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你的邻居来推断出你的类别。
先计算待分类样本与已知类别的训练样本之间的距离,找到距离与待分类样本数据最近的k个邻居;再根据这些邻居所属的类别来判断待分类样本数据的类别。
用空间内两个点的距离来度量。距离越大,表示两个点越不相似。距离的选择有很多[13],通常用比较简单的欧式距离。
欧式距离:
马氏距离:马氏距离能够缓解由于属性的线性组合带来的距离失真,是数据的协方差矩阵。
曼哈顿距离:
切比雪夫距离:
闵氏距离:r取值为2时:曼哈顿距离;r取值为1时:欧式距离。
平均距离:
弦距离:
测地距离:
投票决定:少数服从多数,近邻中哪个类别的点最多就分为该类。
加权投票法:根据距离的远近,对近邻的投票进行加权,距离越近则权重越大(权重为距离平方的倒数)
k值选择过小,得到的近邻数过少,会降低分类精度,同时也会放大噪声数据的干扰;而如果k值选择过大,并且待分类样本属于训练集中包含数据数较少的类,那么在选择k个近邻的时候,实际上并不相似的数据亦被包含进来,造成噪声增加而导致分类效果的降低。
如何选取恰当的K值也成为KNN的研究热点。k值通常是采用交叉检验来确定(以k=1为基准)。
经验规则:k一般低于训练样本数的平方根。
投票法没有考虑近邻的距离的远近,距离更近的近邻也许更应该决定最终的分类,所以加权投票法更恰当一些。
高维度对距离衡量的影响:众所周知当变量数越多,欧式距离的区分能力就越差。
变量值域对距离的影响:值域越大的变量常常会在距离计算中占据主导作用,因此应先对变量进行标准化。
学者们对于训练样本的选择进行研究,以达到减少计算的目的,这些算法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减少训练集的大小。KNN算法存储的样本数据,这些样本数据包含了大量冗余数据,这些冗余的数据增了存储的开销和计算代价。缩小训练样本的方法有:在原有的样本中删掉一部分与分类相关不大的样本样本,将剩下的样本作为新的训练样本;或在原来的训练样本集中选取一些代表样本作为新的训练样本;或通过聚类,将聚类所产生的中心点作为新的训练样本。
在训练集中,有些样本可能是更值得依赖的。可以给不同的样本施加不同的权重,加强依赖样本的权重,降低不可信赖样本的影响。
kNN是一种懒惰算法,而懒惰的后果:构造模型很简单,但在对测试样本分类地的系统开销大,因为要扫描全部训练样本并计算距离。
已经有一些方法提高计算的效率,例如压缩训练样本量等。
9.测试元组集测试完毕后计算误差率,继续设定不同的k 值重新进行训练,最后取误差率最小的k 值。
Java代码实现
public class KNN { /** * 设置优先级队列的比较函数,距离越大,优先级越高 */ private Comparator<KNNNode> comparator =new Comparator<KNNNode>(){ public int compare(KNNNode o1, KNNNode o2) { if (o1.getDistance() >= o2.getDistance()) return -1; else return 1; } }; /** * 获取K个不同的随机数 * @param k 随机数的个数 * @param max 随机数最大的范围 * @return 生成的随机数数组 */ public List<Integer> getRandKNum(int k, int max) { List<Integer> rand = new ArrayList<Integer>(k); for (int i = 0; i < k; i++) { int temp = (int) (Math.random() * max); if (!rand.contains(temp)) rand.add(temp); else i--; } return rand; }
/* 计算测试元组与训练元组之前的距离 * @param d1 测试元组 * @param d2 训练元组 * @return 距离值 */ public double calDistance(List<Double> d1, List<Double> d2) { double distance = 0.00; for (int i = 0; i < d1.size(); i++) distance += (d1.get(i) - d2.get(i)) *(d1.get(i)-d2.get(i)); return distance; } /** * 执行KNN算法,获取测试元组的类别 * @param datas 训练数据集 * @param testData 测试元组 * @param k 设定的K值 * @return 测试元组的类别 */ public String knn(List<List<Double>> datas, List<Double> testData, int k) { PriorityQueue<KNNNode> pq = new PriorityQueue<KNNNode> (k,comparator); List<Integer> randNum = getRandKNum(k, datas.size()); for (int i = 0; i < k; i++) { int index = randNum.get(i); List<Double> currData = datas.get(index); String c = currData.get(currData.size() - 1).toString(); KNNNode node = new KNNNode(index, calDistance(testData, currData), c); pq.add(node); } for (int i = 0; i < datas.size(); i++) { List<Double> t = datas.get(i); double distance = calDistance(testData, t); KNNNode top = pq.peek(); if (top.getDistance() > distance) { pq.remove(); pq.add(new KNNNode(i, distance, t.get(t.size() - 1). toString())); } } return getMostClass(pq);
}
/** * 获取所得到的k个最近邻元组的多数类 * @param pq 存储k个最近近邻元组的优先级队列 * @return 多数类的名称 */ private String getMostClass(PriorityQueue<KNNNode> pq) { Map<String, Integer> classCount=new HashMap<String,Integer>(); int pqsize = pq.size(); for (int i = 0; i < pqsize; i++) { KNNNode node = pq.remove(); String c = node.getC(); if (classCount.containsKey(c)) classCount.put(c, classCount.get(c) + 1); else classCount.put(c, 1); } int maxIndex = -1; int maxCount = 0; Object[] classes = classCount.keySet().toArray(); for (int i = 0; i < classes.length; i++) { if (classCount.get(classes[i]) > maxCount) maxIndex = i; maxCount = classCount.get(classes[i]); } return classes[maxIndex].toString(); } }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sumuncle/p/5611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