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字体的选择,是网页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
合适的字体,对网页的美观度(或可读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但是,相比英文字体,中文字体的网页开发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因为,一套中文字体最少也要有几千个字符,体积为几个MB;单单为了浏览网页,开发者不可能让用户去下载字体,只能依靠操作系统的预装字体。(*注:确实有网站提供中文字体的web服务,从技术角度,我不推荐这样做。)
不同的操作系统、不同的版本预装不同的字体(因为版权),几乎没有交集。因此,大多数开发者索性忽略中文字体,让操作系统自行渲染,或者用图片呈现字体效果。
下面是目前中文字体的最佳实践,主要参考了Kendra Schaefer的文章。
操作系统决定了开发者可以使用的字体。所以,第一步,我们必须了解操作系统到底提供哪些字体。
黑体:SimHei
宋体:SimSun
新宋体:NSimSun
仿宋:FangSong
楷体:KaiTi
仿宋GB2312:FangSongGB2312
楷体GB2312:KaiTiGB2312
微软雅黑:Microsoft YaHei (Windows 7开始提供)
冬青黑体: Hiragino Sans GB (SNOW LEOPARD开始提供)
华文细黑:STHeiti Light (又名STXihei)
华文黑体:STHeiti
华文楷体:STKaiti
华文宋体:STSong
华文仿宋:STFangsong
如果用户装了MicroSoft Office,还会多出一些字体。
隶书:LiSu
幼圆:YouYuan
华文细黑:STXihei
华文楷体:STKaiti
华文宋体:STSong
华文中宋:STZhongsong
华文仿宋:STFangsong
方正舒体:FZShuTi
方正姚体:FZYaoti
华文彩云:STCaiyun
华文琥珀:STHupo
华文隶书:STLiti
华文行楷:STXingkai
华文新魏:STXinwei
CSS的font-family命令,指定了网页元素所使用的字体。下面是一个例子。
font-family: Georgia, "Times New Roman",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Xihei, "华文细黑", serif;
它的规则有三条。
(1)优先使用排在前面的字体。
(2)如果找不到该种字体,或者该种字体不包括所要渲染的文字,则使用下一种字体。
(3)如果所列出的字体,都无法满足需要,则让操作系统自行决定使用哪种字体。
根据这些规则,font-family应该优先指定英文字体,然后再指定中文字体。否则,中文字体所包含的英文字母,会取代英文字体,这往往很丑陋。
上面图片中,红框内的英文字母,左边采用英文字体渲染,右边采用中文字体渲染,哪一种效果比较好,一目了然。
为了保证兼容性,中文字体的中文名称和英文名称,应该都写入font-family。比如,"微软雅黑"的英文名称是Microsoft YaHei。
此外,中文字体的中文名称,以及由多个单词组成的英文名称,应该放在双引号内。
由于Windows和Mac的中文字体没有交叉,所以应该同时为两个平台指定字体。
常见的做法是,Windows平台指定"微软雅黑"(Microsoft YaHei),Mac平台指定"华文细黑"(STXihei)。
所谓"衬线体"(Serif),指的是笔画的末端带有衬线的字体。
就像英文字体一样,中文字体也可以分成"衬线体"和"无衬线体"(San-serif)。比如,对于繁体字来说,微软正黑(Microsoft JhengHei)是无衬线体,新细明体(PMingLiU)是衬线体。
对于简体字来说,微软雅黑(Microsoft yahei)是无衬线体,宋体(SimSun)是衬线体。
一般来说,衬线体装饰性强,往往用于标题;无衬线体清晰度好,往往用于正文。
(1)宋体(SimSun)
宋体是最常见的中文字体,如果没有指定字体,操作系统往往选择它来渲染。很多人认为,这种字体并不美观。
(2)微软雅黑(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的美观度和清晰度都较好,可以作为网页的首选字体。它在Mac平台的对应字体是华文细黑(STXihei)。
但是,Windows XP没有预装这种字体,这时可以选择黑体(Simhei)替代。不过,黑体比较粗,不应用于字号较小的文字。
(3)仿宋(FangSong)
这种字体是衬线体,比宋体的装饰性更强。如果字号太小,会影响清晰度,所以只有在字号大于14px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这种字体。
它在Mac平台的对应字体是"华文仿宋"(STFangsong)。
(4)楷体(KaiTi)
楷体也是衬线体,装饰性与仿宋体接近,但是宽度更大,笔画更清楚一些。这种字体也不应该在小于14px的情况下使用。
它在Mac平台的对应字体是"华文楷体"(STKaiti)。
标签: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sunhuaqiang1/article/details/519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