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编程语言 > 详细

python魔法方法-自定义序列

时间:2016-07-21 06:10:36      阅读:197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自定义序列的相关魔法方法允许我们自己创建的类拥有序列的特性,让其使用起来就像 python 的内置序列(dict,tuple,list,string等)。

  如果要实现这个功能,就要遵循 python 的相关的协议。所谓的协议就是一些约定内容。例如,如果要将一个类要实现迭代,就必须实现两个魔法方法:__iter__、next(python3.x中为__new__)。__iter__应该返回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必须实现 next 方法,通常返回的是 self 本身。而 next 方法必须在每次调用的时候都返回下一个元素,并且当元素用尽时触发 StopIteration 异常。

  而其实 for 循环的本质就是先调用对象的__iter__方法,再不断重复调用__iter__方法返回的对象的 next 方法,触发 StopIteration 异常时停止,并内部处理了这个异常,所以我们看不到异常的抛出。

  这种关系就好像接口一样,如果回顾以前几篇的魔法方法,可以发现许多的内置函数得到的结果就是相应的魔法方法的返回值。

  下面是一下相关的魔法方法:

  • __len__(self)

  • 返回容器的长度。可变和不可变容器都要实现它,这是协议的一部分。

  • __getitem__(self, key)

  • 定义当某一项被访问时,使用self[key]所产生的行为。这也是可变容器和不可变容器协议的一部分。如果键的类型错误将产生TypeError;如果key没有合适的值则产生KeyError。

  • __setitem__(self, key, value)

  • 定义当一个条目被赋值时,使用self[key] = value所产生的行为。这也是可变容器协议的一部分。而且,在相应的情形下也会产生KeyError和TypeError。

  • __delitem__(self, key)

  • 定义当某一项被删除时所产生的行为。(例如del self[key])。这是可变容器协议的一部分。当你使用一个无效的键时必须抛出适当的异常。

  • __iter__(self)

  • 返回一个容器迭代器,很多情况下会返回迭代器,尤其是当内置的iter()方法被调用的时候,以及当使用for x in container:方式循环的时候。迭代器是它们本身的对象,它们必须定义返回self的__iter__方法。

  • __reversed__(self)

  • 实现当reversed()被调用时的行为。应该返回序列反转后的版本。仅当序列是有序的时候实现它,例如列表或者元组。

  • __contains__(self, item)

  • 定义了调用in和not in来测试成员是否存在的时候所产生的行为。这个不是协议要求的内容,但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实现它。当__contains__没有被定义的时候,Python会迭代这个序列,并且当找到需要的值时会返回True。

  • __missing__(self, key)

  • 其在dict的子类中被使用。它定义了当一个不存在字典中的键被访问时所产生的行为。(例如,如果我有一个字典d,当"george"不是字典中的key时,使用了d["george"],此时d.__missing__("george")将会被调用)。

下面是一个代码示例:

class Foo(object):
    def __init__(self, key, value):
        self.key = []
        self.value = []
        self.key.append(key)
        self.value.append(value)

    def __len__(self):
        return len(self.key)

    def __getitem__(self, item):
        try:
            __index = self.key.index(item)
            return self.value[__index]
        except ValueError:
            raise KeyError(can not find the key)

    def __setitem__(self, key, value):
        if key not in self.key:
            self.key.append(key)
            self.value.append(value)
        else:
            __index = self.key.index(key)
            self.value[__index] = value

    def __delitem__(self, key):
        try:
            __index = self.key.index(key)
            del self.key[__index]
            del self.value[__index]
        except ValueError:
            raise KeyError(can not find the key)

    def __str__(self):
        result_list = []
        for index in xrange(len(self.key)):
            __key = self.key[index]
            __value = self.value[index]
            result = __key, __value
            result_list.append(result)
        return str(result_list)

    def __iter__(self):
        self.__index = 0
        return self

    def next(self):
        if self.__index == len(self.key):
            self.__index = 0
            raise StopIteration()
        else:
            __key = self.key[self.__index]
            __value = self.value[self.__index]
            result = __key, __value
            self.__index += 1
            return result

    def __reversed__(self):
        __result = self.value[:]
        __result.reverse()
        return __result

    def __contains__(self, item):
        if item in self.value: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这里创建一个模拟字典的类,这个类的内部维护了两个列表,key 负责储存键,value 负责储存值,两个列表通过索引的一一对应,从而达到模拟字典的目的。

  首先,我们看看__len__方法,按照协议,这个方法应该返回容器的长度,因为这个类在设计的时候要求两个列表必须等长,所以理论上返回哪个列表的长度都是一样的,这里我选择返回 key 的长度。

  然后是__getitem__方法。这个方法会在a[‘scolia‘]时,调用a.__getitem__(‘scolia‘)。也就是说这个方法定义了元素的获取,我这里的思路是先找到 key 列表中建的索引,然后用索引去 value 列表中找对应的元素,然后将其返回。然后为了进一步伪装成字典,我捕获了可能产生的 ValueError (这是 item 不在 key 列表中时触发的异常),并将其伪装成字典找不到键时的 KeyError。

  理论上只要实现了上面两个方法,就可以得到一个不可变的容器了。但是我觉得并不满意所以继续拓展。

  __setitem__(self, key, value)方法定义了 a[‘scolia‘] = ‘good‘ 这种操作时的行为,此时将会调用a.__setitem__(‘scolia‘, ‘good‘) 因为是绑定方法,所以self是自动传递的,我们不用理。这里我也模拟了字典中对同一个键赋值时会造成覆盖的特性。这个方法不用返回任何值,所以return语句也省略了。

  __delitem__(self, key)方法定义了del a[‘scolia‘] 这类操作时候的行为,里面的‘scolia’就作为参数传进去。这里也进行了异常的转换。

  只有实现里以上四个方法,就可以当做可变容器来使用了。有同学可能发现并没有切片对应的魔法方法,而事实上,我也暂时没有找到先,这部分内容先搁着一边。

  接下来的 __str__ 是对应于 str() 函数,在类的表示中会继续讨论,这里是为了 print 语句好看才加进去的,因为print语句默认就是调用str()函数。

  __iter__和next方法在开头的时候讨论过了,这里是为了能让其进行迭代操作而加入的。

  __reversed__(self)方法返回一个倒序后的副本,这里体现了有序性,当然是否需要还是要看个人。

  __contains__实现了成员判断,这里我们更关心value列表中的数据,所以判断的是value列表。该方法要求返回布尔值。

下面是相应的测试:

a = Foo(scolia, good)
a[123] = 321
a[456] = 654
a[789] = 987
print a
del a[789]
print a
for x, y in a:
    print x, y
print reversed(a)
print 123 in a
print 321 in a

 

技术分享


  • __missing__(self, key)

class Boo(dict):
    def __new__(cls, *args, **kwargs):
        return super(Boo, cls).__new__(cls)

    def __missing__(self, key):
        return The key(%s) can not be find.% key

 

 测试:

b = Boo()
b[scolia] = good
print b[scolia]
print b[123]

 

 技术分享

  当然你也可以在找不到 key 的时候触发异常,具体实现看个人需求。

 


 

  欢迎大家交流。

  参考资料:戳这里

 

python魔法方法-自定义序列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scolia/p/5690210.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