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可能使用JQuery Ajax传值到后台一个字符串,或者序列化后的表单大家都使用过,但是某些项目,需要我们一次传值一个数组到后台,这个时候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1.JS将数组转换为一个字符串,然后传值到后台,不方便
比如把一个[1,2,3,4,5]的数组,转换为一个 var str="1,2,3,4,5"; 的字符串 ,然后传递到后台后,再用.net的 split(‘,‘) 分离,这样用起来十分别扭,而且还要考虑数组中是否会存在分割字符串的问题
2.使用 JSON.stringify() 方法,方便,简单粗暴。
昨天晚上小朱又遇到了提交数组的问题,于是和朋友小飞商量了下,之前知道JQuery 有 stringify() 这个方法,也一直不知道咋用,昨天小飞知道小朱这个问题后,教了下小朱这个方法,解决了提交数组的问题
现学现卖,于是今天和园友们分享这个实用的方法
首先,引入必须的JQuery文件
然后从你的页面中得到一个数组,这根据你的实际需求,可能是用户输入,或者自己从table表格里抓取
比如小朱需要抓取类似 学号,当前边的checkbox被选中时候,就把这个学号,放在数组里
现在小朱得到了一个名字为 arrId 的数组,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拼凑自己的数组,这个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的重点在下面,当你得到这个数组后,如后传递到后台,和后台交互
传递数组嘛,上文就是为了拼凑这样的一个数组:
得到这个数组后,我们使用ajax传递到后台:
//2.传后台 $.ajax({ type: "Post", url: "manager.aspx/DeleteMore", data: JSON.stringify({ arr: arrId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charset=utf-8", dataType: "json", success: function (data) { if (data.d == "Y") { alert("批量删除成功!"); window.location.reload(); } } });
所以,我们需要在本页后台,写一个WebMethod(我的这个页面名字叫做manage.aspx,请读者朋友根据自己的页面记得相应改动)
[WebMethod] public static string DeleteMore(List<string> arr) {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 foreach (var item in arr) { sb.Append(item + ","); } sb.Remove(sb.Length - 1, 1); string sqlDelete = "UPDATE stuapply_Info SET Status=1 WHERE ApplyId IN (" + sb.ToString() + ")"; int r = DBUtility.DbHelperSQL.ExecuteSql(sqlDelete); if (r > 0) { return "Y"; } else { return "N"; } }
WebMethod需要引入命名空间:
using System.Web.Services;
那么,按F5就可以正常运行了。
上文可能说的比较啰嗦,因为小朱担心朋友们看不懂啦,下边简单做一个总结:
1.引入JS文件
2.拼凑出来一个数组
3.ajax后台交互
$.ajax({ type: "Post", url: "页面名.aspx/load", data: JSON.stringify({ arr: arrId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charset=utf-8", dataType: "json", success: function (data) { alert("操作成功!"); } } });
4.后台引入命名空间,写WebMethod
[WebMethod] public static string load(List<string> arr) {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 foreach (var item in arr) { sb.Append(item + ","); } sb.Remove(sb.Length - 1, 1); //sb.ToString() 为 1,2,3,4 可以用在SQL语句的WHERE ... IN ... //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逻辑不同,使用List<string> //记得最后要 return "Y"; }
把这个使用的方法记录下来,分享给朋友们,方便朋友们学习,方便自己以后查阅复习!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zhuhaoliang/p/5802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