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linux
ll-alinux命令
ls 查看所有文档名
ls -l 查看所有目录
ls /etc 显示etc目录里的文件
ll 查看文档权限资讯,后三位分别为:档案容量,档案最后被修改日期,档名资讯
ll / 查看文档根目录
ll -a 查看目录下是否有隐藏目录
ll -d / 查看根目录本身权限
exit 立刻linux
poweroff 关机
date 查看目前时间或者格式化输出时间
date +%Y/%m/%d 输出格式化时间,如2016/09/22
su - 切换账号、身份
date 月份+日期+小时+分钟+年份
pwd 显示目前所在目录
pwd -p 显示确实所在目录路径
mkdir +目录名称 创建新目录
mkdir -p +目录名称 创建多个目录
rmdir +目录名 删除空目录(存在内容的无法删除)
rmdir -p +目录名 删除多个空目录
cp 复制文件或目录
选项与参数:
-a :相当於 -pdr 的意思,至於 pdr 请参考下列说明;(常用)
-d :若来源档为连结档的属性(link file),则复制连结档属性而非文件本身;
-f :为强制(force)的意思,若目标文件已经存在且无法开启,则移除后再尝试一次;
-i :若目标档(destination)已经存在时,在覆盖时会先询问动作的进行(常用)
-l :进行硬式连结(hard link)的连结档创建,而非复制文件本身;
-p :连同文件的属性一起复制过去,而非使用默认属性(备份常用);
-r :递回持续复制,用於目录的复制行为;(常用)
-s :复制成为符号连结档 (symbolic link),亦即『捷径』文件;
-u :若 destination 比 source 旧才升级 destination !
rm 移除文件或目录
选项与参数:
-f :就是 force 的意思,忽略不存在的文件,不会出现警告信息;
-i :互动模式,在删除前会询问使用者是否动作
-r :递回删除啊!最常用在目录的删除了!这是非常危险的选项!!!
用户和用户组管理
useradd 添加新用户账号
选项:
-c comment 指定一段注释性描述。
-d 目录 指定用户主目录,如果此目录不存在,则同时使用-m选项,可以创建主目录。
-g 用户组 指定用户所属的用户组。
-G 用户组,用户组 指定用户所属的附加组。
-s Shell文件 指定用户的登录Shell。
-u 用户号 指定用户的用户号,如果同时有-o选项,则可以重复使用其他用户的标识号
例如# useradd –d /usr/sam -m sam
此命令创建了一个用户sam,其中-d和-m选项用来为登录名sam产生一个主目录/usr/sam
(/usr为默认的用户主目录所在的父目录)
userdel 删除用户账号
userdel -r 常用的选项是-r,它的作用是把用户的主目录一起删除
passwd 用户口令管理
可使用的选项:
-l 锁定口令,即禁用账号。
-u 口令解锁。
-d 使账号无口令。
-f 强迫用户下次登录时修改口令
磁盘管理
df:列出文件系统的整体磁盘使用量
选项与参数:
-a :列出所有的文件系统,包括系统特有的 /proc 等文件系统;
-k :以 KBytes 的容量显示各文件系统;
-m :以 MBytes 的容量显示各文件系统;
-h :以人们较易阅读的 GBytes, MBytes, KBytes 等格式自行显示;
-H :以 M=1000K 取代 M=1024K 的进位方式;
-T :显示文件系统类型, 连同该 partition 的 filesystem 名称 (例如 ext3) 也列出;
-i :不用硬盘容量,而以 inode 的数量来显示
du:检查磁盘空间使用量
-a :列出所有的文件与目录容量,因为默认仅统计目录底下的文件量而已。
-h :以人们较易读的容量格式 (G/M) 显示;
-s :列出总量而已,而不列出每个各别的目录占用容量;
-S :不包括子目录下的总计,与 -s 有点差别。
-k :以 KBytes 列出容量显示;
-m :以 MBytes 列出容量显示;
fdisk:用于磁盘分区
-l :输出后面接的装置所有的分区内容。若仅有 fdisk -l 时, 则系统将会把整个系统内能够搜寻到的装置的分区均列出来。
离开 fdisk 时按下 q,那么所有的动作都不会生效!相反的, 按下w就是动作生效的意思。
touch 创建文件
cat查看文件内容
vi 编辑文件内容 esc+:wq保存编辑并退出 i进入编辑
文件类型:
-代表文件
d代表文件夹
本文出自 “12380959”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12390959.blog.51cto.com/12380959/1881139
标签:linux
原文地址:http://12390959.blog.51cto.com/12380959/188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