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指定 config regexp source 安装 sdi text 文档 允许
http://www.ifanr.com/minapp/790017
微信小程序的 API 实现需要兼顾方方面面,所以仍然使用 callback 写法。
众所周知,Callback-Hell(回调地狱)是传统 JS 语法上的历史问题。但毕竟称手的工具是开发效率的源泉,因此笔者对当前版本的微信小程序 API 做了简单的封装——weapp。
同时,微信小程序框架本身专注于交互和 UI 的实现,并未提供内置的状态管理。如果众多的异步操作都直接在 App
或 Page
中一一实现,相信开发起来会很困难,而且不易于测试。
因此,我又因此针对微信小程序实现了一个基于 Redux 方案的状态管理模块,用以方便的在小程序中实现应用状态管理 redux-weapp。
特别地,微信小程序构建(编译)时不支持从 App scope 之外 require 文件,npm 在此就不好用了。
所以,我们需要实时 build 依赖到应用本地,在微信小程序中引用本地的 modules。
对于这种构建场景,我认为 webpack 算是最方便的方案。
开发者工具是用 NW.js 模拟的环境,在微信中,则是 JavascriptCore 环境。
不过不用担心, 只是两个不同的 VM,本质是一样的。
NW.js 可能存在一些小 bug,写代码的时候注意一下就好。
mkdir myapp
cd myapp
npm init
由于除了小程序运行时需要的模块,还有构建所需要的模块。
看起来会比较多,不过不用担心,大多数都是声明性的,不需要你直接调用。
为了方便经验少些的同学理解,我将这些依赖分步安装。
首先是代码转译工具 Babel:
npm install --save-dev babel-cli babel-core babel-loader babel-plugin-add-module-exports babel-polyfill babel-preset-es2015 babel-preset-stage-0
有了上面这些模块,就可以在构建时,将 ES6/7 的代码转译为 ES5 的代码了(其实解释器都只认 ES5)。
接下来,我们安装打包工具 webpack:
npm install webpack --save-dev
我们只需要对代码进行打包,不需要 dev server 和 hot module replace 功能。
因此,我们只需要安装 webpack module 本身即可,无需安装其他扩展和插件。
接下来,我们来安装 Redux:
npm install redux redux-thunk --save-dev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需要异步调用 API 服务器的接口,因此我们还需要 redux-thunk
这个模块,来处理异步行为。
然后安装开发小程序的辅助模块:
npm install xixilive/weapp xixilive/redux-weapp --save-dev
其中,weapp 模块是对微信小程序 API 的 wrapper,提供了更易于使用的 API,redux-weapp 是基于 Redux 对微信小程序进行状态管理。
myapp
|- es6 # 源代码
|- myapp.js # 在app.js文件中require此文件
|- lib # 存放编译之后的js文件
|- pages # 小程序页面定义
|- projects
|- projects.js
|- projects.json
|- projects.wxml
|- projects.wxss
...
|- app.js # 小程序入口文件
|- app.json
|- app.wxss
|- webpack.config.js # webpack配置文件
首先得写 webpack.config.js
, 这个是必须的。
由于这个构建是为了本地化微信小程序的依赖,因此我们只处理 JS 文件。若需要打包其他资源,请读者自行研究。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微信小程序包有 1 MB 的上限。
// webpack.config.js
var path = require(‘path‘),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var jsLoader = {
test: /\.js$/, // 你也可以用.es6做文件扩展名, 然后在这里定义相应的pattern
loader: ‘babel‘,
query: {
// 代码转译预设, 并不包含ES新特性的polyfill, polyfill需要在具体代码中显示require
presets: ["es2015", "stage-0"]
},
// 指定转译es6目录下的代码
include: path.join(__dirname, ‘es6‘),
// 指定不转译node_modules下的代码
exclude: path.join(__dirname, ‘node_modules‘)
}
module.exports = {
// sourcemap 选项, 建议开发时包含sourcemap, production版本时去掉(节能减排)
devtool: null,
// 指定es6目录为context目录, 这样在下面的entry, output部分就可以少些几个`../`了
context: path.join(__dirname, ‘es6‘),
// 定义要打包的文件
// 比如: `{entry: {out: [‘./x‘, ‘./y‘,‘./z‘]}}` 的意思是: 将x,y,z等这些文件打包成一个文件,取名为: out
// 具体请参看webpack文档
entry: {
myapp: ‘./myapp‘
},
output: {
// 将打包后的文件输出到lib目录
path: path.join(__dirname, ‘lib‘),
// 将打包后的文件命名为 myapp, `[name]`可以理解为模板变量
filename: ‘[name].js‘,
// module规范为 `umd`, 兼容commonjs和amd, 具体请参看webpack文档
libraryTarget: ‘umd‘
},
module: {
loaders: [jsLoader]
},
resolve: {
extensions: [‘‘, ‘.js‘],
// 将es6目录指定为加载目录, 这样在require/import时就会自动在这个目录下resolve文件(可以省去不少../)
modulesDirectories: [‘es6‘, ‘node_modules‘]
},
plugins: [
new webpack.NoErrorsPlugin(),
// 通常会需要区分dev和production, 建议定义这个变量
// 编译后会在global中定义`process.env`这个Object
new webpack.DefinePlugin({
‘process.env‘: {
‘NODE_ENV‘: JSON.stringify(‘development‘)
}
})
]
}
首先是代码测试命令 test
。
由于我喜欢用 Jest,所以这里也用 Jest 做范例。
// package.json
"scripts": {
"pretest": "eslint es6", //推荐进行静态检查
"test": "jest",
...
},
...,
// jest允许在package.json中定义配置
"jest": {
"automock": false,
"bail": true,
"transform": {
".js": "/node_modules/babel-jest" //用babel转译
},
"testPathDirs": [
"/__tests__/"
],
"testRegex": ".test.js$",
"unmockedModulePathPatterns": [
"/node_modules/"
],
"testPathIgnorePatterns": [
"/node_modules/"
]
}
接下来,就是激动人心的 build
命令。成败在此一举 ??
// package.json
"scripts": {
...,
// 带上watch选项, 实时编译修改, 由于小程序开发工具也监视应用文件的修改, 所以es6目录下的js文件修改, 将导致小程序开发工具自动重新加载
"build": "webpack --watch --progress --colors --config webpack.config.js"
},
到这里,我们总算进入正题了。
借助上述的 weapp 和 redux-weapp,希望你在开发小程序的时候,会感到很舒服。
在这个范例中,我们目标是去查询 GitHub 和 Octokit 的开源项目,并显示在小程序中。
我们首先定义 store: /es6/store.js
。
这里只是简单的范例,实际中会有比较复杂的 store shape,需要引入更多的 middleware,来处理动作和状态的变化。
// /es6/store.js
import {createStore, applyMiddleware, bindActionCreators} from ‘redux‘
import thunk from ‘redux-thunk‘
import reducers from ‘./reducers‘
export default function(initState = {}){
return createStore(
reducers,
initState,
applyMiddleware(thunk)
)
}
接下来,我们继续定义 reducers:/es6/reducers.js
。
Reducer 就是处理因 Store dispatch 在执行时,发生的状态变化的函数,参数总是为 (state, action)
。
// /es6/reducers.js
import { combineReducers } from ‘redux‘
// 处理projects逻辑
const projects = (state = [], action) => {
switch (action.type) {
case ‘PROJECTS_LOADED‘:
return state.concat[action.payload]
//other cases
}
return state
}
// 将多个reducer合并起来
// 这里就可以看出store的结构了, 是不是很 predictable ?
export default combineReducers({
projects
})
还有 actions:/es6/actions.js
,它通常是个 Plain Object,总是被 Store dispatch,描述了「发生了什么,结果是什么」的逻辑。
// /es6/actions.js
import {weapp} from ‘weapp‘
// 更好的方法是定义一个api module, 来处理网络请求
const http = weapp.Http(‘https://api.github.com‘)
// 这是一个异步action, redux-thunk会处理返回值为Function的action(可以编入绕口令大全了~~)
export const loadProjects = (org) => {
return (dispatch) => {
http.get(`/orgs/${org}/repos`).then(response => {
// 让store去广播‘PROJECTS_LOADED‘这件事情发生了
dispatch({
type: ‘PROJECTS_LOADED‘,
payload: response
})
})
}
}
最后还有 myapp 模块的入口:/es6/myapp.js
。
// /es6/myapp.js
import {bindActionCreators} from ‘redux‘
import {weapp} from ‘weapp‘
import connect from ‘redux-weapp‘
import store from ‘./store‘
import actions from ‘./actions‘
export {
weapp,
connect,
bindActionCreators,
store,
actions
}
首先是小程序总体逻辑文件:app.js
。
// /app.js
App({
// 方便起见, 这里不做任何life-cycle处理
})
以及 app.json
。
{
"pages": [
"pages/projects/projects"
],
"window": {
"navigationBarTitleText": "Orchid"
},
"networkTimeout": {
"request": 10000,
"downloadFile": 10000
},
"debug": true
}
还有页面逻辑 projects.js
。在之前,我们也将小程序的启动页面,定义为 projects
了。
// /pages/projects/projects.js
// 引入编译过的modules
import {
weapp,
connect,
bindActionCreators,
store,
actions
} from ‘../../lib/app‘
// 标准Page定义Object
const config = {
data: {
projects: [] //for init-render
},
onReady(){
// 哪里来的 loadProjects? 往下看
this.loadProjects(‘octokit‘)
},
onStateChange(nextState){
this.setData({projects: nextState})
}
}
// connect store with page
const page = connect.Page(
store, // required
// 这个页面只关注projects变化
(state) => ({projects: state.projects}),
// 将Action定义与Store.dispatch binding在一起, 这样就是一个可以发起对github API的请求了
(dispatch) => {
return {
loadProjects: bindActionCreators(actions.loadProjects, dispatch)
}
}
)
// 启动被connect过的页面
Page(page(config))
接下来是页面 UI:projects.wxml
。
<scroll-view wx:for="{{projects}}" wx:for-item="project" class="container">
<view>{{project.name}}</view>
</scroll-view>
范例代码未实际运行,仅用以表示开发步骤。我会尽快把这个范例实现完整,放到 GitHub 上。
最后,谢谢您耐心阅读至此!
原文地址:https://gist.github.com/xixilive/5bf1cde16f898faff2e652dbd08cf669
weapp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xixilive/weapp
标签:指定 config regexp source 安装 sdi text 文档 允许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uoar/p/6498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