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微信 > 详细

《微信群的那点儿事2》

时间:2017-03-27 16:32:10      阅读:315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活跃   理解   精确   人工智能   插入   普通人   智能   民生   特定   

上周的文章《微信群的那点儿事》,在圈内反响不小。所以今天狗尾续貂,继续跟大家聊聊微信群的那点儿事。耳闻《变形金刚4》上映10天,北美票房约1.75亿美元,内地约2.15亿美元(13.7亿人民币),这可能是电影史第一次,好莱坞片在中国和北美同天上映,而中国票房超北美这么多!明天,《变形金刚4》将踩过《阿凡达》,成中国影史最卖座电影,向20亿人民币前进……。插入这么多不着边的话,是想说明,就连《变形金刚4》这样的烂片都有如此业绩,说不定这个《微信群的那点儿事》系列续集也能歪打正着…….

首先,不得不提及微信官方刚刚于上周五推出的微信群新政,其要害在于,原来的百人群可升级为500人群,而百人群的新入群邀请必须由群主发出,且需受邀者同意。这样的规则变动,立即引发了微信群在周末的一大波骚动。

  1. 500人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于此前微信群有百人限制,连升级到150人群都必须购买广东的联通卡才可实现。所以,100人以上的群扩容十分困难,困难度又以人数的递增而逐级加大。例如,我的专业群到100人时,为了扩容到150人,必须将现有的群友清除3位,让群友数量减少到97名。然后邀请了一位有关系的新群友入群,这位群友将她在广东地区的一位新群友邀请入群,又购买了一张联通沃卡,这样满100人后,才好不容易升级为150人群。而要将150人的微信群再升级为200人群,别无它法,只有托关系找腾讯的人脉才能获得特权。而最顶级的500人群,据某群主透露,只有找到很关键的人脉才行了。而超过500人的微信群,这位群主说,他们找到了张小龙大学上铺的兄弟,也没有办成。说明500人是微信群的一条红线,不能踩过。这次的新政,打破了以往的特权和限制,让普通人也有建立大群的权力。而且,人们看到微信群好不容易开闸放水,建群的热情无不高涨。可能是生怕过了这个村,找不到那个店,500人群在微信的地界,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我就收到了好几个新微信群的邀请,不仅如此,原来的百人群、150和200人群都纷纷大扩容,至少也有3~5个群或者已经扩容成为500人群,或者名称改为500人群。

  2. 迅速开展向专业群进军的行动:我原来一直向往的两个专业群: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群和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群,都是因为群人数的限制不得而入。趁着这微信群开闸放水的当口,我就抓紧一切机会申请加入了这两个门槛较高的同仁群。这两个群的特点是,他们本身就是历史悠久的专业组织,而不是为了建微信群而临时拼凑的陌生人群。我自己因为参加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的活动或论坛,跟其中一些核心成员已经相当熟识,但以前因为群规模的限制一直徘徊在群外。这次终于找到机会,所以,趁着周末,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加入了这两个群,“终于加入了组织”。

  3.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人散了:建群容易,建有价值的群难。而越是快速建立的群,越不容易在群友之间形成共识。周末眼看着几个500人群从无到有很快建成。群里的熟悉面孔不多,话题也格外分散。有些群友很明显从来没有在500人群中相处的经验,将弱关系的微信群当成了聊天室。于是这样的群,一小时内跟帖数量轻易达到200-300条,大多数是口水信息。一旦微信群形成这种氛围,建群时唱红脸的群主,往往翻脸变白脸。每十分钟贴出一条“群规”,告诫群友不要在微信群中讨论时政、民生等话题。而根据我以往在500人群中的经验,越是对群友要求严格的微信群,越是内容质量较高,值得长期关注。而群主疏于管理,或者碍于情面任由群友打破规则的微信群,往往成为鸡肋型。例如“中关村大数据联盟500人群”的群主陈新河,我给他取绰号“包公”,经常在群内恐吓群友,而且真将违反规则的“群友”铁面踢出群。我每次在群里看到他的头像,都感到有点恐惧。所以不敢轻易往他的群里灌水,发言也肯定与大数据内容相关。但反过来看,他能把这个群管理得井井有条,产出高质量的分享内容,群中的对话专业质量较高,于是具备了长期的黏性。而随意建立、松散管理的群,虽然群友不好意思退出,但实际上已成僵尸,很少产生有实质性的信息交换,最终竟然可能被若干有闲群友把持,变成了“僵尸+口水”群。

 

微信群的新政毕竟给群主和群友都提供了双向选择的空间,一个周末下来,群爆炸、群信息爆炸,群友暴增,给今后的微信群使用带来了新的挑战。根据我的经验,给大家提出如下建议:

?强关系优先:微信本来是强关系的社交平台,微信群也是从强关系逐渐发展到半熟关系甚至弱关系。微信群大扩容后,以我本人为例,仅加入的200人-500人微信群就有10个人左右,以平均300人计算,就有3000-5000个陌生群友同时在线。如果说半年前微信群还是稀缺新鲜之物,那么现在微信群已经泛滥成灾。在泛滥的微信群中稀缺的就是强关系群了。这是因为强关系群,以前多是因为名额限制无法加入,他们群内的闲聊阶段早已结束,彼此也对群内的信息交互有默契,最重要的是他们彼此都是业界熟人,容易在一个水平线上开展沟通讨论。而陌生人群,特别是匆忙建立的陌生人群,群友当中至少60%以上彼此不认识,因为群友一下子膨胀到300-500人,也根本来不及建立关系和建构规则。这样的微信群里,往往“噪声”就超过了“信号”。缺乏归属感,还充满“噪声”,这样的一时喧嚣,如果不能由群主及时纠正,悉心培育,往往就成为“噪声”群或“泡沫”群,而非“干货”群。在我的理解当中,微信群最大的价值在于:强化圈层内部沟通及彼此关系,或者扩大特定主题有效信息交互。强关系群无疑对两者都有极佳的推动,自为上选。而如果不能强化圈内社交关系,那么噪声少的“干货”群无疑也是比较好的选择。而且,由于“干货”群的黏性高,彼此陌生的群友经过长时间的群内沟通,有的就形成了半熟关系,甚至强关系。

?关键人物优先:尽管微信群可能有500人的规模,但其中活跃的关键人物可能不多,特别是能提供干货的关键人物,每个群里可能就是3-5个,不足百分之一。而这3-5个关键人物(除群主外)可能活跃在几个群里。你要做的是,将这几位“美猴王”挑出来,加为微信好友,平时看他的朋友圈就可以,这样不必在500人群的话语汪洋中去遴选他的信息,从而就在3000-5000人的弱关系网络中找到了30-50个关键节点,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也是一种二八法则,不然数十个500人微信群,“噪声”肯定会把人整个淹没。通常的做法,是把优质群的群主邀请到自己的群里,那么关键信息他会转发,一般信息可以在他的朋友圈里获取。其他“美猴王”的处理形式类似,如此,你可基本不理会这些微信大群带来的汹涌信息,而却能接收到极其优质的专业“信号”——你只需定期扫描这些百里挑一的人物就行了。当然,与这些群主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是上选,因为他既然能建立和维护500人群,那么在某一领域的影响力和人脉还是足够的。你只需把群主看住,一旦有在这个领域的人脉和信息之特殊需求,找群主或次级关键人物,往往比你自己去建立关系网便捷。

?焦点优先:一旦自己成为群主,那么群里的大事小情就都要操心。特别是微信群就变成了一个布告栏,这上面贴什么、下面讨论什么,都要有群主和群友共同来建构。我的经验是焦点优先。一条爆炸型信息,可以随机在几十个群里突然出现,但需要群主辨识其“信号”价值,迅速做出反应。例如上周五,百度技术管理部在我群里贴出了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将在中科院自动化所举办讲座的信息,我就将此议题作为焦点,分发信息到中国计算机学会的几个群和自己的朋友圈里,都受到强烈关注。今天果然有十几个群友(有的是群友的熟人)一起去听吴恩达的讲座,他们不仅在微信群中直播了演讲内容,还一起合影吃午饭,深化了彼此的“强关系”。这本来只是一条“信息”,但最终成为一场跨群的“主题”活动。今天中午,我又在一个群里,发现与吴恩达齐名的“人工智能”专家“杨乐昆”(音译,Yann Lecun)即将在北大演讲的信息。本来只是一条简短信息,但发到群里后受到关注。于是,我又找到发消息的关键人物,得到了讲座时间、地点和主讲人的信息。这样一条“焦点”信息发到其他专业群里,陆续又分别从两个群里得到主讲人的手机号码,和讲座地点变更的信息。由于我获得全部信息的这5个群,彼此是封闭且隔绝的,只有我可以横跨这5个群获取与“焦点”相关的360度全面信息。如果加上微博的话,我就占领了“六度空间”,其他组织或关键人物获取“焦点”信息的速度和精确度可能就不如我有竞争力。

 

这里,还要提醒大家:尽量做个跨界人,不要嫌一些微信群不合胃口而轻易退出。我自己的经验是:虽然你关注的是大数据,但不妨接受“智慧城市”群的邀请;或者虽然你是学界或业界达人,但不妨加入一些学术性或商业性较强的微信群。例如,百度的吴恩达讲座,固然是百度自己发的消息,但另一位人工智能大神Yann Lecun的讲座信息(因为他比吴恩达更少在中国举办讲座,可以说更难得),就是源自高校学术圈子。

最后,在微信群江湖行走,千万不要得罪各种大小群主。想想他们能建500人的群,影响力覆盖肯定更大。那么在这个微信群的世界里,也就形成了一些虚拟的帮派,无论你内心多么不服,但至少表面上,还是要对这些大小山头的侠客们有些敬重。可能你最终会发现,能建立和维护一个或一批高质量的微信群,从而在微信的世界里形成强大影响力的,只是少数人。那么,与其耗费精力和他们叫板,不如寻求合作。或许,在微信群里,你与其他人总能找到一个多赢的交叉点,也终究会找到自己的落脚点。

《微信群的那点儿事2》

标签:活跃   理解   精确   人工智能   插入   普通人   智能   民生   特定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foxbook/p/6627344.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