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利用 read 定义 ppa cti tin 需要 ram 维护
1 线程定义
<1> 内核对象,操作系统用它来对线程实施管理。
内核对象也是系统用来存放线程统计信息的地方
<2>还有一个是线程堆栈。它用于维护线程在运行代码时须要的全部函数參数和局部变量.
2 线程和进程的差别
<1>进程是不活泼的。进程从来不运行不论什么东西,它仅仅是线程的容器。
<2>线程在它的进程地址空间中运行代码。而且在进程的地址空间中对数据进行操作。
<3>线程共享进程的地址控件
<4>线程仅仅有一个内核对象和一个堆栈,保留的记录非常少。开销比进程少非常多。
3 线程函数
线程分为主线程以及一般线程。主线程的入口点函数必须是main,wmain。WinMain,wWinMain,一般线程函数则能够随便命名。而且必需要有一个函数返回值。
4 创建线程
HANDLE CreateThread( LPSECURITY_ATTRIBUTES lpThreadAttributes, // SD SIZE_T dwStackSize, // initial stack size LPTHREAD_START_ROUTINE lpStartAddress, // thread function LPVOID lpParameter, // thread argument DWORD dwCreationFlags, // creation option LPDWORD lpThreadId // thread identifier);
<1>lpThreadAttributes
指向一个SECURITY_ATTRIBUTES的指针,指定安全属性,当为NULL的时候,会利用系统默认的安全属性
<2> dwStackSize
设置线程栈的初始大小,以字节为单位。系统会把它四舍五入到页面大小的近期值,当设置为NULL 的时候,会採取系统的默认值。
<3> lpParameter
指向应用程序定义的LPTHREAD_START_ROUTINE类型的函数的指针,这个函数将有新线程运行,表示线程的新的起始地址。指定一个函数做位新线程的入口地址,函数的名称随意,可是类型必须依照以下的格式:
DWROD WINAPI ThreadProc(LPVOID lpParameter);
<4> lpParameter
传递给线程的參数
<5> dwCreationFlags
设置用于线程创建的附加标记。是CREATE_SUSPENDED或者0两者之中的一个。假设是CREATE_SUSPENDED表示线程不马上运行,知道ResumeThread函数開始运行。
<6> lpThreadId
这是一个返回值。用于表示函数的线程ID。
系统给线程分配的堆栈是从进程的地址空间中分配的,全部线程共享进程地址空间,他们之间通信非常方便。
注意:CreateThread是Windows函数,假设要编写C/C++的多线程函数,那么就须要使用_beginTreadx函数
5 线程的终止执行
<1>线程函数的返回
<2>通过ExitThread函数撤销线程。只是最好不用
<3>同一个进程或者还有一个进程中的线程调用TerminateThread函数,应该避免用
<4>包括线程的进程的终止执行。应该避免用
5.1 线程函数返回时做的事情
<1>在线程函数中创建的全部C + +对象均将通过它们的撤消函数正确地撤消
<2>操作系统将正确地释放线程堆栈使用的内存
<3>系统将线程的退出代码(在线程的内核对象中维护)设置为线程函数的返回值
<4>系统将递减线程内核对象的使用计数
5.2 ExitThread 函数
它可以使操作系统清除全部的操作系统资源,包含线程的堆栈,可是C++资源将不会被撤销
5.3 TerminateThread 函数
这个函数可以停止不论什么线程。可是它不会发送不论什么通知消息给将要撤销的线程,而且它是异步的。不能保证函数返回的时候,函数线程已经被终止。在进程终止前,线程的堆栈是不会被清除的,这样方便其它线程使用。
5.4 进程终止时线程的终止
相同的问题是进程强制终止,会造成
5.5 线程终止时候发生的事情
<1>线程的退出代码从S T I L L _ A C T I V E改为传递给E x i t T h r e a d或Te r m i n a t e T h r e a d的代码
<2>线程内核对象的状态变为已通知
<3>假设线程是进程中最后一个活动线程,系统也将进程视为已经终止执行
<4>线程内核对象的使用计数递减1
注意:通过检查线程句柄的推出去代码能够检查线程是否已经终止。响应的函数是:
BOOL GetExitCodeThread(HANDLE hThread,LPDWORD lpDword)
标签:利用 read 定义 ppa cti tin 需要 ram 维护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jhcelue/p/6789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