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can dia 返回 perror name time nic 级别 字符
python os模块的主要用法
python中的os模块可以用来编写于平台无关的一些文件系统操作。
主要的方法如下:
一些标记属性
os.linesep 文件中分割行的字符串
os.sep文件路径名的分隔符
os.curdir当前工作目录的字符串名称
os.pardir父目录字符串名称
常用方法
os.remove()删除文件
os.rename()重命名文件
os.walk()生成目录树下的所有文件名
os.chdir()改变目录
os.mkdir/makedirs创建目录/多层目录
os.rmdir/removedirs删除目录/多层目录
os.listdir()列出指定目录的文件
os.getcwd()取得当前工作目录
os.chmod()改变目录权限
os.path.basename()去掉目录路径,返回文件名
os.path.dirname()去掉文件名,返回目录路径
os.path.join()将分离的各部分组合成一个路径名
os.path.split()返回(dirname(),basename())元组
os.path.splitext()(返回filename,extension)元组
os.path.getatime\ctime\mtime分别返回最近访问、创建、修改时间
os.path.getsize()返回文件大小
os.path.exists()是否存在
os.path.isabs()是否为绝对路径
os.path.isdir()是否为目录
os.path.isfile()是否为文件
sys.argv 命令行参数List,第一个元素是程序本身路径
sys.modules.keys() 返回所有已经导入的模块列表
sys.exc_info() 获取当前正在处理的异常类,exc_type、exc_value、exc_traceback当前处理的异常详细信息
sys.exit(n) 退出程序,正常退出时exit(0)
sys.hexversion 获取Python解释程序的版本值,16进制格式如:0x020403F0
sys.version 获取Python解释程序的版本信息
sys.maxint 最大的Int值
sys.maxunicode 最大的Unicode值
sys.modules 返回系统导入的模块字段,key是模块名,value是模块
sys.path 返回模块的搜索路径,初始化时使用PYTHONPATH环境变量的值
sys.platform 返回操作系统平台名称
sys.stdout 标准输出
sys.stdin 标准输入
sys.stderr 错误输出
sys.exc_clear() 用来清除当前线程所出现的当前的或最近的错误信息
sys.exec_prefix 返回平台独立的python文件安装的位置
sys.byteorder 本地字节规则的指示器,big-endian平台的值是‘big‘,little-endian平台的值是‘little‘
sys.copyright 记录python版权相关的东西
sys.api_version 解释器的C的API版本
sys.version_info
>>> sys.version_info
(2, 4, 3, ‘final‘, 0) ‘final‘表示最终,也有‘candidate‘表示候选,表示版本级别,是否有后继的发行
sys.displayhook(value) 如果value非空,这个函数会把他输出到sys.stdout,并且将他保存进__builtin__._.指在python的交互式解释器里,‘_‘ 代表上次你输入得到的结果,hook是钩子的意思,将上次的结果钩过来
sys.getdefaultencoding() 返回当前你所用的默认的字符编码格式
sys.getfilesystemencoding() 返回将Unicode文件名转换成系统文件名的编码的名字
sys.setdefaultencoding(name)用来设置当前默认的字符编码,如果name和任何一个可用的编码都不匹配,抛出 LookupError,这个函数只会被site模块的sitecustomize使用,一旦别site模块使用了,他会从sys模块移除
sys.builtin_module_names Python解释器导入的模块列表
sys.executable Python解释程序路径
sys.getwindowsversion() 获取Windows的版本
sys.stdin.readline() 从标准输入读一行,sys.stdout.write("a") 屏幕输出a
标签:can dia 返回 perror name time nic 级别 字符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zang963469010/p/6815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