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响应协议 odi 选项 提交 webp 字节 favicon 响应时间 跳转
1 请求首行; // 请求方式 请求路径 协议和版本,例如:GET /index.html HTTP/1.1 2 请求头信息;// 请求头名称:请求头内容,即为key:value格式,例如:Host:localhost 3 空行; // 用来与请求体分隔开 4 请求体。 // GET没有请求体,只有POST有请求体。
1 1、请求首行 (GET请求方式,直接把数据暴露在url后面) GET/数据内容,http协议版本 2 GET /favicon.ico HTTP/1.1 3 2、请求头信息 4 Host: 127.0.0.1:8800 #访问的IP和端口 5 Connection: keep-alive 6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OW64) 7 Accept: image/webp,image/*,*/*;q=0.8 8 Referer: http://127.0.0.1:8800/ #查看访问链接和路径(查看客户量是通过自己链接还是别的地转过来的) 9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sdch, br 10 Accept-Language: zh-CN,zh;q=0.8 #支持的语言 11 因为http协议是无状态的,又想结果信息保存的功能,就可以通过 12 Cookie容器访问,Cookie是一个字典,内容是服务端返回给我们的 13 Cookie就是一个容器,也是一个字典 14 3、空行(为了让请求解释信息和请求数据区分开,加一个空行) 15 16 4、请求体(数据)-----------(GET请求体不存在)post会把数据放在请求体,get会把数据放在URL地址栏后边
1 GET 127.0.0.1:8090/login HTTP/1.1:GET请求,请求服务器路径为 127.0.0.1:8090/login ,协议为1.1; 2 Host:localhost:请求的主机名为localhost; 3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5.1; rv:5.0) Gecko/20100101 Firefox/5.0:与浏览器和OS相关的信息。有些网站会显示用户的系统版本和浏览器版本信息,这都是通过获取User-Agent头信息而来的; 4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q=0.9,*/*;q=0.8:告诉服务器,当前客户端可以接收的文档类型,其实这里包含了*/*,就表示什么都可以接收; 5 Accept-Language: zh-cn,zh;q=0.5:当前客户端支持的语言,可以在浏览器的工具?选项中找到语言相关信息; 6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支持的压缩格式。数据在网络上传递时,可能服务器会把数据压缩后再发送; 7 Accept-Charset: GB2312,utf-8;q=0.7,*;q=0.7:客户端支持的编码; 8 Connection: keep-alive:客户端支持的链接方式,保持一段时间链接,默认为3000ms; 9 Cookie: JSESSIONID=369766FDF6220F7803433C0B2DE36D98:因为不是第一次访问这个地址,所以会在请求中把上一次服务器响应中发送过来的Cookie在请求中一并发送去过;这个Cookie的名字为JSESSIONID
1 当用户第一次请求index.html时,服务器会添加一个名为Last-Modified响应头,
这个头说明了 index.html的最后修改时间,浏览器会把index.html内容,以及最后响应时间缓存下来 。
当做用户第二次请求index.e=html时,在请求中包含一个名为Tf-Modified请求头,
它的值就是第一次请求服务器通过Last-Modified响应头发送给浏览器的值,即inde.html最后的修改时间,
If-Modified-Since请求头就是在告诉服务器,我这里浏览器缓存的index.html最后修改时间是这个,
您看看心在的index.html最后修改时间是不是这个,如果还是的话,那么您就不用在响应这个index.html内容了,
我会把缓冲的内容直接显示出来。而服务器会发响应码304,表示index.html于浏览器上次缓存的相同,
无需再次发送,
浏览器可以显示自己的缓冲页面,如果比对不同,那么说明index.hrml已经做了修改,服务器会响应200
标签:响应协议 odi 选项 提交 webp 字节 favicon 响应时间 跳转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guobaoyuan/p/6857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