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虚拟内存 内存不足 大于 虚拟 strong 监控工具 free 大小 roc
Linux vmstat 命令
Vmstat命令是最常见的Linux/Unix监控工具,可以展现给定时间间隔的服务器的状态值,包括服务器的CPU使用率,内存使用,虚拟内存交换情况,IO读写情况。
相比top,我可以看到整个机器的CPU,内存,IO的使用情况,而不是单单看到各个进程的CPU使用率和内存使用率(使用场景不一样)。
> vmstat
[ceshi@aaaaaaaa ~]$ vmstat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st
0 0 0 323208 290276 5500528 0 0 0 2 0 0 0 0 100 0 0
一般、vmstat工具的使用是通过两个参数来完成的、
第一个参数为采样的时间、单位是秒、第二个采样的次数
> vmstat 2 1 // 表示:每隔两秒、采集一次服务器状态
[ceshi@aaaaaaaa ~]$ vmstat 2 1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st
0 0 0 323084 290276 5500528 0 0 0 2 0 0 0 0 100 0 0
实际项目中、我们一般是在一段时间内一直监控、不想监控、直接结束就ok;
> vmstat 2 // 表示每隔两秒采集一次数据、一直采集(直到主动结束程序)
[ceshi@aaaaaaaa ~]$ vmstat 2
procs -----------memory---------- ---swap-- -----io---- --system-- -----cpu-----
r b swpd free buff cache si so bi bo in cs us sy id wa st
0 0 0 323208 290276 5500528 0 0 0 2 0 0 0 0 100 0 0
0 0 0 323192 290276 5500528 0 0 0 0 248 341 0 0 100 0 0
0 0 0 323192 290276 5500528 0 0 0 0 225 333 0 0 100 0 0
2 0 0 323192 290276 5500528 0 0 0 0 225 332 0 0 100 0 0
^C
具体的、每一个参数所代表的内容如下:
r
表示运行队列;
当这个值超过了CPU数目,就会出现CPU瓶颈了;
一般负载超过了3就高了、超过了5个就比较高、超过了10个就不正常了、服务器就比较危险了;
top的负载类似每秒运行的队列。如果队列过大、表示CPU很忙、
b
表示阻塞的进程、
swpd
表示虚拟内存使用的大小
如果大于0、表示机器物理内存不足、如果不是内存泄漏的原因、就应该升级内存、或者迁移内存;
free
表示空闲内存的大小
buff
表示用来存储目录里面的内容、权限等缓存;
cache
表示缓存的大小、cache直接用来记录我们打开的文件、给文件做缓存;
(将空闲的物理内存的一部分拿来坐文件和目录的缓存、提高程序执行的性能)
(当程序使用内存时、buff/cache会很快地被使用)
si
表示每秒从磁盘读入虚拟内存的大小;
如果这个值大于0,表示物理内存不够用或者内存泄露了,要查找耗内存进程解决掉;
so
表示每秒虚拟内存写入磁盘的大小;
bi
表示块设备每秒接收的块数量;
这里的块设备是指系统上所有的磁盘和其他块设备;
bo
表示块设备每秒发送的块数量;
例如我们读取文件,bo就要大于0。bi和bo一般都要接近0,不然就是IO过于频繁,需要调整。
in
表示每秒CPU的中断次数、包括时间中断;
cs
表示每秒上下文切换次数、
当调用系统函数,就要进行上下文切换,线程的切换,也要进程上下文切换;
这个值要越小越好,太大了,要考虑调低线程或者进程的数目;
us
表示用户CPU时间、
sy
表示系统CPU时间;
如果太高,表示系统调用时间长
id
表示空闲CPU时间;
一般的 id + us + sy = 100
可以理解为:id是空闲CPU使用率、us是用户CPU使用率、sy是系统CPU使用率;
wt
表示等待IO、CPU时间;
标签:虚拟内存 内存不足 大于 虚拟 strong 监控工具 free 大小 roc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laowenBlog/p/6889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