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style blog http os 使用 java io strong ar
为了让web应用程序支持国际化,必须识别每个用户的首选区域,并根据这个区域显示内容。
在Spring MVC应用程序中,用户的区域是通过区域解析器来识别的,它必须实现LocaleResolver接口。Spring MVC提供了几个LocaleResolver实现,让你可以按照不同的条件来解析区域。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实现这个接口,创建自己的区域解析器。
要定义一个区域解析器,只需在web应用程序上下文中注册一个LocaleResolver类型的Bean就可以了。你必须将区域解析器的Bean名称设置为localeResolver,这样DispatcherServlet才能自动侦测到它。请注意,每DispatcherServlet只能注册一个区域解析器。
1.按HTTP请求头部解析区域
Spring采用的默认区域解析器是AcceptHeaderLocaleResolver。它通过检验HTTP请求的accept-language头部来解析区域。这个头部是由用户的web浏览器根据底层操作系统的区域设置进行设定。请注意,这个区域解析器无法改变用户的区域,因为它无法修改用户操作系统的区域设置。
2.按会话属性解析区域
解析区域的另一种方法是通过SessionLocaleResolver。它通过检验用户会话中预置的属性来解析区域。如果该会话属性
不存在,它会根据accept-language HTTP头部确定默认区域。
如果会话属性不存在,可以为这个解析器设置defaultLocale属性。请注意,通过修改保存该区域的会话属性,这个区域
解析器可以改变用户的区域设置。
3.按Cookie解析区域
你也可以检验用户浏览器中的Cookie,用CookieLocaleResolver来解析区域。如果Cookie不存在,它会根据accept-language HTTP头部确定默认区域。
这个区域解析器所采用的Cookie可以通过cookieName和cookieMaxAge属性进行定制。cookieMaxAge属性表示这个Cookie应该持续多少秒,-1表示这个Cookie在浏览器关闭之后就失效。
如果用户浏览器中不存在该Cookie,你也可以为这个解析器设置defaultLocale属性。通过修改保存该区域的Cookie,这个区域解析器能够改变用户的区域。
4.FixedLocaleResolver
一直使用固定的Local, 改变Local 是不支持的 。
5.修改用户的区域
除了显式调用LocaleResolver.setLocale()来修改用户的区域之外,还可以将LocaleChangeInterceptor拦截器应用到处理程序映射中,它会发现当前HTTP请求中出现的特殊参数。其中的参数名称可以通过拦截器的paramName属性进行自定义。如果这种参数出现在当前请求中,拦截器就会根据参数值来改变用户的区域。
LocaleChangeInterceptor只能为启用了它的那些处理程序映射侦测参数。因此,如果web应用程序上下文中配置了不止一个处理程序映射,就必须在所有处理程序映射中注册这个拦截器,以便能在任意URL中改变它们的区域设置。
现在,利用language参数,可以通过任意URL修改用户的区域。例如,下面两个URL分别将用户的区域语言改成了美式
英语和德语。
DispatchServlet 会在 processReques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方法中设置LocaleContext, 把LocalContext 和当前线程关联起来. 代码如下:
DispatchServlet 中buildLocalContext代码如下:
这里的Local通过localResolver 解析得到, localResolver 即是从Spring 配置文件配置的localResolver, 默认是"AcceptHeaderLocaleResolver".
如果你想要在 controller 中得到当前请求的Local, 代码可以如下写:
或者你可以用Spring 中的RequestContextUtils 类方法getLocal得到 request 中保存的localResolver, 并用localResolver 解析得到Local. 代码如下:
localResolver 会在DispatcherServlet的doService 方法中,将localResolver保存到request 属性中 代码如下:
Spring MVC之LocaleResolver(解析用户区域)
标签:style blog http os 使用 java io strong ar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isaacxu/p/394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