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内存 它的 无法 简单的 pre 分配 使用 字母 赋值
类是创建对象的模板,一个类可以创建多个对象,每个对象都是类类型的一个变量;创建对象的过程也叫类的实例化。每个对象都是类的一个具体实例(Instance),拥有类的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
一个简单的类的定义:
class Student{ public: //成员变量 char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 //成员函数 void say(){ cout<<name<<"的年龄是"<<age<<",成绩是"<<score<<endl; } };
class
是 C++ 中新增的关键字,专门用来定义类。Student
是类的名称;类名的首字母一般大写,以和其他的标识符区分开。{ }
内部是类所包含的成员变量和成员函数,它们统称为类的成员(Member);由{ }
包围起来的部分有时也称为类体,和函数体的概念类似。
注意:在类定义的最后有一个分号;
,它是类定义的一部分,表示类定义结束了,不能省略。
类只是一个模板(Template),编译后不占用内存空间,所以在定义类时不能对成员变量进行初始化,因为没有地方存储数据。只有在创建对象以后才会给成员变量分配内存,这个时候就可以赋值了。
创建对象的方式如下: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类通常定义在函数外面 class Student{ public: //类包含的变量 char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 //类包含的函数 void say(){ cout<<name<<"的年龄是"<<age<<",成绩是"<<score<<endl; } }; int main(){ //创建对象 Student stu; stu.name = "小明"; stu.age = 15; stu.score = 92.5f; stu.say(); return 0; }
运行结果:
小明的年龄是15,成绩是92.5
stu 是一个对象,占用内存空间,因此可以对它的成员变量赋值,也可以读取它的成员变量。类通常定义在函数外面,当然也可以定义在函数内部,不过很少这样使用。
C语言中经典的指针在 C++ 中仍然广泛使用,尤其是指向对象的指针,没有它就不能实现某些功能。
上面代码中创建的对象 stu 在栈上分配内存,需要使用&
获取它的地址,例如:
Student stu;
Student *pStu = &stu;
pStu 是一个指针,它指向 Student 类型的数据,也就是通过 Student 创建出来的对象。
同样,也可以在堆区创建对象,此时就要用到new关键字:
Student *pStu = new Student;
如: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Student { public: char *name; int age; float score; void say() { cout << name << ",age is " << age << ",score is " << score << endl; } }; int main() { // Student stu; // stu.name = "JACK"; // stu.age = 15; // stu.score = 92.5f; // stu.say(); // Student stu; // 在栈区创建对象 // Student *pStu = &stu; Student *pStu = new Student; // 在堆区创建对象 pStu ->name = "Jack"; pStu -> age = 10; pStu -> score = 92.5f; pStu -> say(); delete pStu; // 删除对象 return 0; }
注意:在栈上创建出来的对象都有一个名字,比如 stu,因此使用指针指向它不是必须的。但是通过 new 创建出来的对象就不一样了,它在堆上分配内存,没有名字,只能得到一个指向它的指针,所以必须使用一个指针变量来接收这个指针,否则以后再也无法找到这个对象了,更没有办法使用它。
也就是说,使用 new 在堆上创建出来的对象是匿名的,没法直接使用,必须要用一个指针指向它,再借助指针来访问它的成员变量或成员函数。
栈内存是程序自动管理的,不能使用 delete 删除在栈上创建的对象;堆内存由程序员管理,对象使用完毕后可以通过 delete 删除。在实际开发中,new 和 delete 往往成对出现,以保证及时删除不再使用的对象,防止无用内存堆积。
标签:内存 它的 无法 简单的 pre 分配 使用 字母 赋值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yongdaimi/p/7054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