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style blog color os 使用 ar for art div
项目中经常需要用到多线程,如果一个python程序用了多线程,当子线程没有结束时,用ctrl+c是关闭不了主线程的,这时候就只能用kill命令杀掉,这样会很麻烦。
所以探讨了下怎么ctrl+C关闭多线程python程序,也在网上查了很多别人的做法,自己做了很多实验,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总结得出一个能用的方法就是,把子线程setDeamon(True),通过isAlive方法实现join的功能。
代码:
#encoding=utf-8 __author__ = ‘kevinlu1010@qq.com‘ import threading from time import sleep def f(): sleep(100) p=threading.Thread(target=f) p.setDaemon(True) p.start() # p.join() while 1: if not p.isAlive(): break sleep(1) print ‘done‘
当子线程很多的时候,可以用这个函数
def threads_join(threads): ‘‘‘ 令主线程阻塞,等待子线程执行完才继续,使用这个方法比使用join的好处是,可以ctrl+c kill掉进程 ‘‘‘ for t in threads: while 1: if t.isAlive(): sleep(10) else: break
这种做法的坏处就是令主线程阻塞,直到子线程执行完这个功能的实现太麻烦了,原本用join来实现就好方便很多
下面是研究的过程中的尝试,但是全部都实现不了ctrl+C关闭的功能
原始的多线程程序
def f(): sleep(100) p=threading.Thread(target=f) p.start() p.join() print ‘done‘
这是最原始的一个多线程程序。
尝试一:设置线程为守护线程,即加入
p.setDaemon(True)
但是ctrl+c,程序没反应,跟没加是一样的
尝试二:使用信号,因为ctrl c的时候系统会向程序发送sigint信号,所以我们可以令程序捕获这个信号,并调用os的kill方法杀死自己
import signal import os import threading from time import sleep def f(a,b): print ‘kill me‘ os.kill(os.getpid(),signal.SIGKILL) def tf(): sleep(20) signal.signal(signal.SIGINT,f) p=threading.Thread(target=tf) p.start() p.join() print ‘done‘
程序运行后,我立刻按ctrl c ,主线程会等子线程sleep20后,才会print ‘kill me‘,证明主线程在等待子线程执行的时候,即join的时候,是捕获不了系统发来的信号的,要等子线程执行完毕,才能捕获。所以这个方法还是不行。
尝试三,用一个标志来让子线程自己结束自己的运行
is_exit=0 def f(a,b): global is_exit is_exit=1 print ‘kill me‘ os.kill(os.getpid(),signal.SIGKILL) def tf(): while not is_exit: sleep(20) signal.signal(signal.SIGINT,f) p=threading.Thread(target=tf) p.start() while 1: sleep(10) print ‘done‘
这里加入一个标志is_exit用来标志子线程是否继续执行,然后加入信号,当捕获关闭信号时,把is_exit改为1,令到子线程自己结束,由于主线程在join的状态下是接受不了信号的,所以这里让主线程处于一直等待的状态。
这个做法是能做到ctrl c关闭子线程的,缺点就是子线程需要做完一个循环才能结束,同时主线程没有了join的功能,适用于主线程在给子线程发放任务后就不需要做任何操作的情形。
所以总的来说,ctrl c不能关闭多线程的程序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join方法,一旦用了join,主线程就会一直处于阻塞状态,不接受任何外界的联系。但是join方法在实际的业务中是经常需要用到的,我查了很久也没有查到可以替代join的,同时可以被ctrl c的方法。上面第一个程序用到的使用alive方法来实现join的功能的做法算是一个不太好,但又不能不使用它的解决方案了,希望后面能找到更好的实现join功能的方法。
标签:style blog color os 使用 ar for art div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Xjng/p/3946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