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实用 用法 abstract system 加载 jvm ring ... 关联
1. 静态方法
通常,在一个类中定义一个方法为static,那就是说,无需本类的对象即可调用此方法
声明为static的方法有以下几条限制:
· 它们仅能调用其他的static 方法。
· 它们只能访问static数据。
· 它们不能以任何方式引用this 或super。
1 class Simple { 2 3 static void go() { 4 5 System.out.println("Welcome"); 6 7 } 8 9 } 10 11 public class Cal { 12 1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14 15 Simple.go(); 16 17 } 18 19 }
调用一个静态方法就是“类名.方法名”,静态方法的使用很简单如上所示。一般来说,静态方法常常为应用程序中的其它类提供一些实用工具所用,在Java的类库中大量的静态方法正是出于此目的而定义的。
2. 静态变量
声明为static的变量实质上就是全局变量。当声明一个对象时,并不产生static变量的拷贝,而是该类所有的实例变量共用同一个static变量。静态变量与静态方法类似。所有此类实例共享此静态变量,也就是说在类装载时,只分配一块存储空间,所有此类的对象都可以操控此块存储空间,当然对于final则另当别论了
1 class Value { 2 3 static int c = 0; 4 5 6 7 static void inc() { 8 9 c++; 10 11 } 12 13 } 14 15 public class Count2 { 16 17 public static void prt(String s) { 18 19 System.out.print(s); 20 21 } 22 2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24 25 Value v1, v2; 26 27 v1 = new Value(); 28 29 v2 = new Value(); 30 31 prt("v1.c=" + v1.c + " v2.c=" + v2.c); 32 33 v1.inc(); 34 35 prt(" v1.c=" + v1.c + " v2.c=" + v2.c); 36 37 } 38 } 39 40 结果为:v1.c=0 v2.c=0 v1.c=1 v2.c=1
由此可以证明它们共享一块存储区。static变量有点类似于C中的全局变量的概念。
值得探讨的是静态变量的初始化问题。
如果你需要通过计算来初始化你的static变量,你可以声明一个static块,Static 块仅在该类被加载时执行一次。下面的例子显示的类有一个static方法,一些static变量,以及一个static 初始化块:
1 class Value3 { 2 3 static int c = 0; 4 5 6 7 Value3() { 8 9 c = 15; 10 11 } 12 13 14 15 Value3(int i) { 16 17 c = i; 18 19 } 20 21 22 23 static void inc() { 24 25 c++; 26 27 } 28 29 } 30 31 32 33 public class Count { 34 35 public static void prt(String s) { 36 37 System.out.println(s); 38 39 } 40 41 42 43 Value3 v = new Value3(10); 44 45 static Value3 v1, v2; 46 47 static {//此即为static块 48 49 prt("v1.c=" + v1.c + " v2.c=" + v2.c); 50 51 v1 = new Value3(27); 52 53 prt("v1.c=" + v1.c + " v2.c=" + v2.c); 54 55 v2 = new Value3(15); 56 57 prt("v1.c=" + v1.c + " v2.c=" + v2.c); 58 59 } 60 61 62 6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64 65 Count ct = new Count(); 66 67 prt("ct.c=" + ct.v.c); 68 69 prt("v1.c=" + v1.c + " v2.c=" + v2.c); 70 71 v1.inc(); 72 73 prt("v1.c=" + v1.c + " v2.c=" + v2.c); 74 75 prt("ct.c=" + ct.v.c); 76 77 } 78 79 } 80 81 82 83 结果为:v1.c=0 v2.c=0 84 85 v1.c=27 v2.c=27 86 87 v1.c=15 v2.c=15 88 89 ct.c=10 90 91 v1.c=10 v2.c=10 92 93 v1.c=11 v2.c=11 94 95 ct.c=11
这个程序展示了静态初始化的各种特性。如果你初次接触Java,结果可能令你吃惊。可能会对static后加大括号感到困惑。首先要告诉你的是,static定义的变量会优先于任何其它非static变量,不论其出现的顺序如何。正如在程序中所表现的,虽然v出现在v1和v2的前面,但是结果却是v1和v2的初始化在v的前面。在static{后面跟着一段代码,这是用来进行显式的静态变量初始化,这段代码只会初始化一次,且在类被第一次装载时。如果你能读懂并理解这段代码,会帮助你对static关键字的认识。在涉及到继承的时候,会先初始化父类的static变量,然后是子类的,依次类推。
1 public class StaticCls { 2 3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4 5 OuterCls.InnerCls oi = new OuterCls.InnerCls(); 6 7 } 8 9 } 10 11 12 13 class OuterCls { 14 15 public static class InnerCls { 16 17 InnerCls() { 18 19 System.out.println("InnerCls"); 20 21 } 22 23 } 24 25 } 26 27 结果为:InnerCls
4.static和final一块用表示什么
static final用来修饰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可简单理解为“全局常量”!
对于变量,表示一旦给值就不可修改,并且通过类名可以访问。
对于方法,表示不可覆盖,并且可以通过类名直接访问。
5.补充:
static表示“全局”或者“静态”的意思,用来修饰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也可以形成静态static代码块,但是Java语言中没有全局变量的概念。
被static修饰的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独立于该类的任何对象。也就是说,它不依赖类特定的实例,被类的所有实例共享。只要这个类被加载,Java虚拟机就能根据类名在运行时数据区的方法区内定找到他们。因此,static对象可以在它的任何对象创建之前访问,无需引用任何对象。
用public修饰的static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本质是全局变量和全局方法,当声明它类的对象时,不生成static变量的副本,而是类的所有实例共享同一个static变量。
static 变量前可以有private修饰,表示这个变量可以在类的静态代码块中,或者类的其他静态成员方法中使用(当然也可以在非静态成员方法中使用--废话),但是不能在其他类中通过类名来直接引用,这一点很重要。实际上你需要搞明白,private是访问权限限定,static表示不要实例化就可以使用,这样就容易理解多了。static前面加上其它访问权限关键字的效果也以此类推。
static修饰的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习惯上称为静态变量和静态方法,可以直接通过类名来访问,访问语法为:
类名.静态方法名(参数列表...)
类名.静态变量名
用static修饰的代码块表示静态代码块,当Java虚拟机(JVM)加载类时,就会执行该代码块(用处非常大,呵呵)。
static变量
按照是否静态的对类成员变量进行分类可分两种:一种是被static修饰的变量,叫静态变量或类变量;另一种是没有被static修饰的变量,叫实例变量。两者的区别是:
对于静态变量在内存中只有一个拷贝(节省内存),JVM只为静态分配一次内存,在加载类的过程中完成静态变量的内存分配,可用类名直接访问(方便),当然也可以通过对象来访问(但是这是不推荐的)。
对于实例变量,没创建一个实例,就会为实例变量分配一次内存,实例变量可以在内存中有多个拷贝,互不影响(灵活)。
static方法
静态方法可以直接通过类名调用,任何的实例也都可以调用,因此静态方法中不能用this和super关键字,不能直接访问所属类的实例变量和实例方法 (就是不带static的成员变量和成员成员方法),只能访问所属类的静态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因为实例成员与特定的对象关联!这个需要去理解,想明白其中的道理,不是记忆!!!
因为static方法独立于任何实例,因此static方法必须被实现,而不能是抽象的abstract。
标签:实用 用法 abstract system 加载 jvm ring ... 关联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yangchunze/p/7122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