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影响 nbsp 步骤 一个 图形 grep 网络 不同的 ext
详细的介绍请参看:http://www.cnblogs.com/mchina/archive/2013/01/30/2880680.html
一、简介
GNU Screen是一款由GNU计划开发的用于命令行终端切换的自由软件。用户可以通过该软件同时连接多个本地或远程的命令行会话,并在其间自由切换。
GNU Screen可以看作是窗口管理器的命令行界面版本。它提供了统一的管理多个会话的界面和相应的功能。
GNU‘s Screen 官方站点:http://www.gnu.org/software/screen/
二、语法
# screen [-AmRvx -ls -wipe][-d <作业名称>][-h <行数>][-r <作业名称>][-s ][-S <作业名称>]
参数说明
-A 将所有的视窗都调整为目前终端机的大小。
-d <作业名称> 将指定的screen作业离线。
-h <行数> 指定视窗的缓冲区行数。
-m 即使目前已在作业中的screen作业,仍强制建立新的screen作业。
-r <作业名称> 恢复离线的screen作业。
-R 先试图恢复离线的作业。若找不到离线的作业,即建立新的screen作业。
-s 指定建立新视窗时,所要执行的shell。
-S <作业名称> 指定screen作业的名称。
-v 显示版本信息。
-x 恢复之前离线的screen作业。
-ls或--list 显示目前所有的screen作业。
-wipe 检查目前所有的screen作业,并删除已经无法使用的screen作业。
三、常用screen参数
screen -S yourname -> 新建一个叫yourname的session
screen -ls -> 列出当前所有的session
screen -r yourname-> 回到yourname这个session
screen -d yourname -> 远程detach某个session
screen -d -r yourname-> 结束当前session并回到yourname这个session
在每个screen session 下,所有命令都以 ctrl+a(C-a) 开始。
C-a ? -> 显示所有键绑定信息
C-a c -> 创建一个新的运行shell的窗口并切换到该窗口
C-a n -> Next,切换到下一个 window
C-a p -> Previous,切换到前一个 window
C-a 0..9 -> 切换到第 0..9 个 window
Ctrl+a [Space] -> 由视窗0循序切换到视窗9
C-a C-a -> 在两个最近使用的 window 间切换
C-a x -> 锁住当前的 window,需用用户密码解锁
C-a d -> detach,暂时离开当前session,将目前的 screen session (可能含有多个 windows) 丢到后台执行,并会回到还没进 screen 时的状态,此时在 screen session 里,每个 window 内运行的 process (无论是前台/后台)都在继续执行,即使 logout 也不影响。
C-a z -> 把当前session放到后台执行,用 shell 的 fg 命令则可回去。
C-a w -> 显示所有窗口列表
C-a t -> Time,显示当前时间,和系统的 load
C-a k -> kill window,强行关闭当前的 window
C-a [ -> 进入 copy mode,在 copy mode 下可以回滚、搜索、复制就像用使用 vi 一样
C-b Backward,PageUp
C-f Forward,PageDown
H(大写) High,将光标移至左上角
L Low,将光标移至左下角
0 移到行首
$ 行末
w forward one word,以字为单位往前移
b backward one word,以字为单位往后移
Space 第一次按为标记区起点,第二次按为终点
Esc 结束 copy mode
C-a ] -> Paste,把刚刚在 copy mode 选定的内容贴上
清理杀死一个Screen的步骤如下:
screen -ls
这里的2092就是当前这个screen运行的PID的值,如果你没有看见或者不放心也可以使用下面的指令:
ps -e | grep screen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kill掉这个进程了:
kill -9 2092
这里显示记这个screen is dead!接下来的工作就是Remove the dead screen。按照提示:
screen -wipe
完~
标签:影响 nbsp 步骤 一个 图形 grep 网络 不同的 ext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uestc-mm/p/720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