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继承 group ati between 常用 https 装饰器 tac return
Python中使用@staticmethod这个装饰器让方法变为静态方法
一:定义
@staticmethod: 首先它是一个装饰器,被装饰的方法不需要隐含的参数,对象和对象的实例都可以调用静态方法
类方法是通过@classmethod进行装饰,被装饰的方法第一个隐含参数是cls,同样对象和对象的实例都可以调用类方法
这里还有一个叫实例方法,实例方法就是实例的方法,它是与实例进行绑定的,只能实例进行调用,第一个隐含参数是self
二:举例说明
翻译自: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136097/what-is-the-difference-between-staticmethod-and-classmethod-in-python 高分回答
@staticmethod与@classmethod的区别:
class A(object): def foo(self,x): print "executing foo(%s,%s)"%(self,x) @classmethod def class_foo(cls,x): print "executing class_foo(%s,%s)"%(cls,x) @staticmethod def static_foo(x): print "executing static_foo(%s)"%x a=A()
1.下面是实例方法调用函数吗,实例a被隐式传递做为第一个参数,即self
a.foo(1) # executing foo(<__main__.A object at 0xb7dbef0c>,1)
2.当调用类方法时,实例的类就被隐式传递给函数作为第一个参数,即cls
a.class_foo(1) # executing class_foo(<class ‘__main__.A‘>,1)
你当然也可以使用类调用class.foo,实际上你如果想定义某个函数为类函数,那是因为多半想使用类进行访问而不是实例,A.foo(1)会
抛出TypeError(实例方法不能类进行调用),但是A.class_foo(1)却可以正常调用
A.class_foo(1) # executing class_foo(<class ‘__main__.A‘>,1)
还有一个用法:类方法可以被用来创建可继承的动态构造器
3.在使用staticmethods时,不需要隐含的第一个函数,静态函数的行为除了可以类方法和实例方法进行访问外,和普通方法没有什么区别
a.static_foo(1) # executing static_foo(1) A.static_foo(‘hi‘) # executing static_foo(hi)
静态方法常常用于将那些类与类之间有一些相同逻辑的函数进行组合(group functions)
foo只是一个函数,但是当你使用a.foo时你并不是获取函数,你获取的是“”第一个参数绑定到实例对象a的部分实现的函数版本“”,foo函数需要连个参数,
但是a.foo只需要一个参数,a绑定到foo函数,这就是下面这个“bound”的意思
print(a.foo) # <bound method A.foo of <__main__.A object at 0xb7d52f0c>>
类似的,对于类方法,类绑定到foo函数的
print(a.class_foo) # <bound method type.class_foo of <class ‘__main__.A‘>>
那么对于静态函数,就没有绑定的对象
print(a.static_foo) # <function static_foo at 0xb7d479cc>
三:类函数可以用于多态
class method绑定到类,而且被子类继承,子类调用的时候传入实际调用时的子类型,可以用这个子类型调用其他class method,
这样就可以在子类型中override某些class method实现多态。static方法一般是不存在override的,它调用的时候没有绑定到具体的参数,所以也不能靠自己实现多态。
>>> class DictSubclass(dict): ... def __repr__(self): ... return "DictSubclass" ... >>> dict.fromkeys("abc") {‘a‘: None, ‘c‘: None, ‘b‘: None} >>> DictSubclass.fromkeys("abc") DictSubclass >>>
标签:继承 group ati between 常用 https 装饰器 tac return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BGPYC/p/7608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