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概述 相同 break 建议 等价 类型 单行 文件 指定
第一部分
一、python的特点
1、解释性脚本语言
2、面对对向的语言
3、动态语言
4、默认编码
二、python变量赋值
1、赋值 =
2、增量赋值 +=
3、多重赋值 x=y=z=1
4、多元赋值 x,y,z=1,2,‘a‘
三、python数据类型
第二部分
1、基本for语句
word ={‘a‘,‘ab‘,‘abc‘,‘abcd‘}
for w in words:
print(w)
print(len(w))
2、while循环
while 语句时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命令 continue,break 来跳过循环,continue 用于跳过该次循环,break 则是用于退出循环,此外"判断条件"还可以是个常值,表示循环必定成立
3、continue语句
例句如下:
ExceptNumber=[2,5,8]
for n in range(1,10):
if n in ExceptNumber:
continue
print(n)
4、range函数和注释
函数原型:range(start, end, scan):
参数含义:start:计数从start开始。默认是从0开始。例如range(5)等价于range(0, 5);
end:技术到end结束,但不包括end.例如:range(0, 5) 是[0, 1, 2, 3, 4]没有5
scan:每次跳跃的间距,默认为1。例如:range(0, 5) 等价于 range(0, 5, 1)
5、注释
python中单行注释采用 # .开头多行注释也是采用的 #.
特殊注释#! /usr/bin/python 这句注释的意思就是告诉LINUX/UNIX去找到python的翻译器,大部分文件都不需要这个,只在要求也执行的文件中添加。中文编码: # coding = utf-8
python在注释中有一个非常有用的东西是 doc String ,它可以用于模块、函数和类的描述:(其实总结起来都是类)他用 “”"三个引号标识,第一行大写开头,作简要概述,句号结 尾,空一行开始详细 的描述。他的好处是 这些注释保存在方法的__doc__属性中,可以打印显示。这个其实和java 的doc也很相似。下面是一个标准的方法注释:
第三部分
函数是组织好的,可重复使用的,用来实现单一,或相关联功能的代码段。
函数能提高应用的模块性,和代码的重复利用率。你已经知道Python提供了许多内建函数,比如print()。但你也可以自己创建函数,这被叫做用户自定义函数。
你可以定义一个由自己想要功能的函数,以下是简单的规则:
函数调用:定义一个函数只给了函数一个名称,指定了函数里包含的参数,和代码块结构。
这个函数的基本结构完成以后,你可以通过另一个函数调用执行,也可以直接从Python提示符执行。
如下实例调用了printme()函数:
参数传递
a=[1,2,3]
a="Runoob"
return 语句
return语句[表达式]退出函数,选择性地向调用方返回一个表达式。不带参数值的return语句返回None。之前的例子都没有示范如何返回数值,下例便告诉你怎么做:
第四部分
有过C语言编程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在C语言中如果要引用sqrt这个函数,必须用语句"#include<math.h>"引入math.h这个头文件,否则是无法正常进行调用的。那么在Python中,如果 要引用一些内置的函数,该怎么处理呢?在Python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模块(module),这个和C语言中的头文件以及Java中的包很类似,比如在Python中要调用sqrt函数,必须用 import关键字引入math这个模块
1、有时候我们只需要用到模块中的某个函数,只需要引入该函数即可,此时可以通过语句
from 模块名 import 函数名1,函数名2....
来实现,当然可以通过不仅仅可以引入函数,还可以引入一些常量。通过这种方式引入的时候,调用函数时只能给出函数名,不能给出模块名,但是当两个模块中含有相同名称函数的时候,后面一次引入会覆盖前一次引入。也就是说假如模块A中有函数function( ),在模块B中也有函数function( ),如果引入A中的function在先、B中的function在后,那么当调用function函数的时候,是去执行模块B中的 function函数。
如果想一次性引入math中所有的东西,还可以通过from math import *来实现,但是不建议这么做。
2、定义自己的模块
在Python中,每个Python文件都可以作为一个模块,模块的名字就是文件的名字。
比如有这样一个文件test.py,在test.py中定义了函数add:
标签:概述 相同 break 建议 等价 类型 单行 文件 指定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luwei123/p/7669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