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idt nbsp 错误 input 使用 algorithm 评估 training n+1
①假设函数(hypothesis function)
在给定一些样本数据(training set)后,采用某种学习算法(learning algorithm)对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得到了一个模型或者说是假设函数。
当需要预测新数据的结果时,将新数据作为假设函数的输入,假设函数计算后得到结果,这个结果就作为预测值。
假设函数的表示形式一般如下:θ 称为模型的参数(或者是:权重weights),x就是输入变量(input variables or feature variables)
可以看出,假设函数h(x)是关于x的函数,只要确定了 θ ,就求得了假设函数 (θ 也可视为一个向量)。那么对于新的输入样本x,就可以预测该样本的结果y了。
上面假设函数是从0到n求和,也就是说:对于每个输入样本x,将它看成一个向量,每个x中有n+1个 features。比如预测房价,那输入的样本 x(房子的大小,房子所在的城市,卫生间个数,阳台个数.....一系列的特征)
关于分类问题和回归问题:假设函数的输出结果y(predicted y)有两种表示形式:离散的值和连续的值。比如本文中讲到的预测利润,这个结果就是属于连续的值;再比如说根据历史的天气情况预测明天的天气(下雨 or 不下雨),那预测的结果就是离散的值(discrete values)
因此,若hypothesis function输出是连续的值,则称这类学习问题为回归问题(regression problem),若输出是离散的值,则称为分类问题(classification problem)
②代价函数(cost function)
学习过程就是确定假设函数的过程,或者说是:求出 θ 的过程。
现在先假设 θ 已经求出来了,就需要判断求得的这个假设函数到底好不好?它与实际值的偏差是多少?因此,就用代价函数来评估。
向量化后的代价函数:
一般地,用 m 来表示训练样本的数目(size of training set),x(i) 表示第 i 个样本,y(i) 表示第i个样本的预测结果。
从上图可看出:代价函数与“最小均方差”的理念非常相似。J(θ)是 θ 函数。
显然,“代价函数越小,模型就越好”。因此,目标就是:找到一组合适的 θ ,使得代价函数取最小值。
如果我们找到了 θ ,那不就求得了 假设函数了?也就求得一个模型--linear regression model.
那如何找 θ 呢?就是下面提到的梯度下降算法(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
③梯度下降算法(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
梯度下降算法的本质就是求偏导数,令偏导数等于0,解出 θ
首先从一个初始 θ 开始,然后 for 循环执行上面公式,当偏导数等于0时,θj 就不会再更新了,此时就得到一个最终θj 值。
整个偏导数的运算过程如下:
④假设函数、代价函数和梯度下降算法的向量表示
假设函数的向量表示如下:
代价函数的表示如下:
使用梯度下降算法求解 θ 的向量化表示如下:
(原文上图的式子有一处错误,第一个等号后的式子不应除以m,这里加以更正了)
证明过程如下:
补充:
θ的闭式解(close-form solution)
θ的闭式解也就是它的解析解,就是使得代价函数J(θ)取得最小值的解;
使用闭式解的优点是一步得到精确解,避免了“loop until converge”;
缺点是当特征数量较多时,X的维度较大,而求解的复杂度为O(n^3),时间代价较高。(特征数量一般以10^4为分界点,高于这个值一般考虑用梯度下降)
引用原文:http://www.cnblogs.com/hapjin/p/6079012.html
Notes of Machine Learning (Andrew Ng), Week 1~2, Linear Regression
标签:idt nbsp 错误 input 使用 algorithm 评估 training n+1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junjie_x/p/7906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