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数据库 > 详细

《深入理解Oracle 12c数据库管理(第二版)》PDF

时间:2018-01-07 14:10:43      阅读:213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准备   使用情况   命名   清单   文档   镜像   普通表   备份spfile   ati   

一:下载获取位置:

技术分享图片


二:本书图样:


技术分享图片


三:本书目录:


图书目录:
第1章 安装Oracle 
1.1 了解OFA 
1.1.1 Oracle清单目录 
1.1.2 Oracle基础目录 
1.1.3 Oracle主目录 
1.1.4 Oracle网络文件目录 
1.1.5 自动诊断信息库 
1.2 安装Oracle 
1.2.1 步骤1:创建OS组和用户 
1.2.2 步骤2:确保充分配置了OS 
1.2.3 步骤3:获取Oracle安装软件 
1.2.4 步骤4:解压缩文件 
1.2.5 步骤5:创建oraInst.loc文件 
1.2.6 步骤6:配置应答文件,然后运行安装程序 
1.2.7 步骤7:解决任何疑难问题 
1.3 使用已安装程序的副本安装Oracle 
1.3.1 步骤1:使用OS实用程序复制已安装的程序 
1.3.2 步骤2:附加Oracle主目录 
1.4 升级Oracle软件 
1.5 安装失败后的重新安装 
1.6 安装临时补丁 
1.7 使用图形界面的安装程序执行远程安装 
1.7.1 步骤1:在本地计算机上安装X Window系统和网络实用程序 
1.7.2 步骤2:在本地计算机上启动X Window系统会话 
1.7.3 步骤3:将Oracle安装文件复制到远程服务器上 
1.7.4 步骤4:运行xhost命令 
1.7.5 步骤5:通过X Window系统登录远程计算机 
1.7.6 步骤6:确保在远程计算机上正确设置DISPLAY变量 
1.7.7 步骤7:运行runInstaller实用程序 
1.7.8 步骤8:解决问题 
1.8 小结 

第2章 实现数据库 
2.1 设置OS变量 
2.1.1 手动加强方法 
2.1.2 使用Oracle的方法设置OS变量 
2.1.3 我最喜欢的设置OS变量的方法 
2.2 创建数据库 
2.2.1 步骤1:设置OS变量 
2.2.2 步骤2:配置初始化文件 
2.2.3 步骤3:创建必需的目录 
2.2.4 步骤4:创建数据库 
2.2.5 步骤5:创建数据目录 
2.3 配置和实现监听器 
2.3.1 手动配置监听器 
2.3.2 使用Net Configuration Assistant实现监听器 
2.3.3 通过网络连接数据库 
2.4 创建密码文件 
2.5 启动和停止数据库 
2.5.1 了解OS认证 
2.5.2 启动数据库 
2.5.3 停止数据库 
2.6 使用dbca创建数据库 
2.7 删除数据库 
2.8 一台服务器上运行多少个数据库 
2.9 了解Oracle体系结构 
2.10 小结 

第3章 配置高效环境 
3.1 自定义OS命令提示符 
3.2 自定义SQL提示符 
3.3 为常用命令创建快捷方式 
3.3.1 使用别名 
3.3.2 使用函数 
3.4 快速再次运行命令 
3.4.1 使用向上箭头键和向下箭头键滚动 
3.4.2 使用Ctrl+P和Ctrl+N组合键 
3.4.3 列出命令的历史记录 
3.4.4 反向搜索 
3.4.5 设置命令编辑器 
3.5 开发标准脚本 
3.5.1 dba_setup 
3.5.2 dba_fcns 
3.5.3 tbsp_chk.bsh 
3.5.4 conn.bsh 
3.5.5 filesp.bsh 
3.5.6 login.sql 
3.5.7 top.sql 
3.5.8 lock.sql 
3.5.9 users.sql 
3.6 组织脚本 
3.6.1 步骤1:创建目录 
3.6.2 步骤2:将文件复制到目录 
3.6.3 步骤3:配置启动文件 
3.7 小结 

第4章 表空间和数据文件 
4.1 最初创建的5个表空间 
4.2 了解更多需求 
4.3 创建表空间 
4.4 重命名表空间 
4.5 控制重做日志 
4.6 更改表空间的写入模式 
4.7 删除表空间 
4.8 使用Oracle管理的文件 
4.9 创建大文件表空间 
4.10 在表空间中启用默认的表压缩 
4.11 显示表空间的尺寸 
4.12 更改表空间尺寸 
4.13 切换数据文件的联机状态 
4.14 重命名和移动数据文件 
4.14.1 执行数据文件联机操作 
4.14.2 执行数据文件脱机操作 
4.15 小结 

第5章 管理控制文件、联机重做日志和归档 
5.1 管理控制文件 
5.1.1 查看控制文件的名称和位置 
5.1.2 增加控制文件 
5.1.3 移动控制文件 
5.1.4 删除控制文件 
5.2 管理联机重做日志 
5.2.1 显示联机重做日志信息 
5.2.2 确定联机重做日志组的最优尺寸 
5.2.3 确定重做日志组的最优数量 
5.2.4 增加联机重做日志组 
5.2.5 调整联机重做日志组的尺寸和删除联机重做日志组 
5.2.6 向日志组增加联机重做日志文件 
5.2.7 从日志组删除联机重做日志文件 
5.2.8 移动或重命名重做日志文件 
5.3 实现归档模式 
5.3.1 体系结构决策 
5.3.2 设置归档重做日志文件的存储位置 
5.3.3 “非Oracle模式”的FRA思想 
5.3.4 启用归档日志模式 
5.3.5 禁用归档日志模式 
5.3.6 归档日志的存储位置缺少可用空间时的应对方法 
5.3.7 备份归档重做日志文件 
5.4 小结 

第6章 用户账号和基本安全 
6.1 管理默认用户 
6.1.1 锁定账号和密码过期 
6.1.2 区分DBA创建的账号 
6.1.3 检查默认密码 
6.2 创建用户账号 
6.2.1 选择用户名和验证方式 
6.2.2 分配默认的永久和临时表空间 
6.3 修改密码 
6.4 使用其他用户账号登录 
6.5 修改用户 
6.6 删除用户 
6.7 提高密码安全性和资源使用限制 
6.7.1 密码的基本安全性 
6.7.2 密码长度 
6.7.3 限制数据库资源的使用 
6.8 管理权限 
6.8.1 分配数据库系统权限 
6.8.2 分配数据库对象权限 
6.8.3 以集中方式分配权限 
6.9 小结 

第7章 表和约束 
7.1 表的类型 
7.2 数据类型 
7.2.1 字符型 
7.2.2 数值型 
7.2.3 日期型 
7.2.4 RAW 
7.2.5 ROWID 
7.2.6 大对象 
7.2.7 可扩展的字符类型 
7.3 创建表 
7.3.1 创建堆组织表 
7.3.2 实现虚拟列 
7.3.3 实现隐藏列 
7.3.4 创建只读表 
7.3.5 创建延迟段 
7.3.6 创建含有自动增长(标识)列的表 
7.3.7 默认的SQL并行执行方式 
7.3.8 压缩表数据 
7.3.9 减少重做日志 
7.3.10 通过查询结果创建表 
7.4 修改表 
7.4.1 获得必需的锁机制 
7.4.2 重命名表 
7.4.3 增加列 
7.4.4 更改列 
7.4.5 重命名列 
7.4.6 删除列 
7.5 显示表的DDL代码 
7.6 删除表 
7.7 恢复已删除的表 
7.8 删除表中的数据 
7.8.1 使用DELETE语句 
7.8.2 使用TRUNCATE语句 
7.9 查看和调整高水位线标记 
7.10 与高水位线有关的性能问题 
7.10.1 跟踪检测高水位线标记下方的空间 
7.10.2 使用DBMS_SPACE软件包检查高水位线标记下方的空间 
7.10.3 查看数据字典的分区视图 
7.10.4 降低高水位线标记 
7.11 创建临时表 
7.12 创建索引组织表 
7.13 管理约束 
7.13.1 创建主键约束 
7.13.2 强制应用唯一键 
7.13.3 创建外键约束 
7.13.4 检查特定的数据条件 
7.13.5 强制应用NOT NULL约束 
7.13.6 禁用约束 
7.13.7 启用约束 
7.14 小结 

第8章 索引 
8.1 创建索引的时机 
8.1.1 以积极方式创建索引 
8.1.2 以消极方式创建索引 
8.2 规划健壮性 
8.2.1 索引的类型 
8.2.2 估算索引的尺寸 
8.2.3 为索引创建独立表空间 
8.2.4 创建便携脚本 
8.2.5 创建命名标准 
8.3 创建索引 
8.3.1 创建二叉树索引 
8.3.2 创建组合索引 
8.3.3 实现基于函数的索引 
8.3.4 创建唯一索引 
8.3.5 实现位图索引 
8.3.6 创建位图连接索引 
8.3.7 实现反向键索引 
8.3.8 创建压缩键索引 
8.3.9 以并行方式创建索引 
8.3.10 减少创建索引时生成的重做日志 
8.3.11 实现隐藏索引 
8.4 维护索引 
8.4.1 重命名索引 
8.4.2 显示重新创建索引的代码 
8.4.3 重建索引 
8.4.4 将索引标记为不可用 
8.4.5 监控索引的使用情况 
8.4.6 删除索引 
8.5 在外键列上创建索引 
8.5.1 在外键列上创建索引 
8.5.2 确定是否在外键列上创建了索引 
8.6 小结 

第9章 视图、同义词和序列 
9.1 实现视图 
9.1.1 创建视图 
9.1.2 检查更新数据 
9.1.3 创建只读视图 
9.1.4 可更新的连接视图 
9.1.5 创建INSTEAD OF触发器 
9.1.6 实现隐藏列 
9.1.7 修改视图定义 
9.1.8 显示用于创建视图的SQL代码 
9.1.9 重命名视图 
9.1.10 删除视图 
9.2 管理同义词 
9.2.1 创建同义词 
9.2.2 创建公有同义词 
9.2.3 以动态方式创建同义词 
9.2.4 显示同义词元数据 
9.2.5 重命名同义词 
9.2.6 删除同义词 
9.3 管理序列 
9.3.1 创建序列 
9.3.2 使用序列伪列 
9.3.3 自动增长列 
9.3.4 实现生成唯一值的多重序列 
9.3.5 创建一个或多个序列 
9.3.6 查看序列元数据 
9.3.7 重命名序列 
9.3.8 删除序列 
9.3.9 重置序列 
9.4 小结 

第10章 数据字典的基础结构 
10.1 数据字典的结构 
10.1.1 静态视图 
10.1.2 动态性能视图 
10.2 元数据的其他视图 
10.3 数据字典的几种灵活用法 
10.3.1 溯源文档 
10.3.2 显示用户信息 
10.3.3 显示表的行数 
10.3.4 显示主键和外键关系 
10.3.5 显示对象的依赖关系 
10.4 小结 

第11章 大对象 
11.1 描述大对象类型 
11.2 大对象定位器、索引和块 
11.3 区分BasicFiles和SecureFiles 
11.3.1 BasicFiles 
11.3.2 SecureFiles 
11.4 创建含有大对象列的表 
11.4.1 创建BasicFiles大对象列 
11.4.2 在指定表空间中实现大对象 
11.4.3 创建SecureFiles大对象列 
11.4.4 实现分区表大对象 
11.5 管理大对象列 
11.5.1 移动大对象列 
11.5.2 添加大对象列 
11.5.3 删除大对象列 
11.5.4 缓存大对象 
11.5.5 大对象的内嵌和行外存储方式 
11.6 实现SecureFiles高级功能 
11.6.1 压缩大对象 
11.6.2 对大对象应用删除重复数据功能 
11.6.3 加密大对象 
11.6.4 从BasicFiles迁移到SecureFiles 
11.7 加载大对象 
11.7.1 加载CLOB数据 
11.7.2 加载BLOB数据 
11.8 测量大对象占用的空间 
11.8.1 BasicFiles大对象占用的空间 
11.8.2 SecureFiles大对象占用的空间 
11.9 读取BFILE数据 
11.10 小结 

第12章 分区:分而治之 
12.1 应对哪种表应用分区功能 
12.2 创建分区表 
12.2.1 按范围分区 
12.2.2 使用表空间存储分区 
12.2.3 根据列表值分区 
12.2.4 散列分区 
12.2.5 组合使用多种分区方法 
12.2.6 根据需要创建分区 
12.2.7 根据父表分区 
12.2.8 虚拟列分区 
12.2.9 赋予应用控制分区的能力 
12.3 管理分区 
12.3.1 查看分区的元数据 
12.3.2 移动分区 
12.3.3 自动移动更新的行 
12.3.4 为现存的表创建分区 
12.3.5 增加分区 
12.3.6 通过现存的表交换分区 
12.3.7 重命名分区 
12.3.8 拆分分区 
12.3.9 合并分区 
12.3.10 删除分区 
12.3.11 统计分区数据 
12.3.12 删除分区中的行 
12.3.13 操作分区中的数据 
12.4 索引分区 
12.4.1 使用表分区策略创建索引分区 
12.4.2 使用与表不同的分区策略创建索引分区 
12.4.3 部分索引 
12.5 分区修剪 
12.6 小结 

第13章 数据泵 
13.1 数据泵的结构 
13.2 入门 
13.2.1 执行导出操作 
13.2.2 导入表 
13.2.3 使用参数文件 
13.3 深入了解导出和导入操作 
13.3.1 全数据库级 
13.3.2 方案级 
13.3.3 表级 
13.3.4 表空间级 
13.4 传输数据 
13.4.1 直接通过网络执行导出和导入操作 
13.4.2 复制数据文件 
13.5 管理存储方式的功能 
13.5.1 导出表空间元数据 
13.5.2 设置不同的数据文件路径和名称 
13.5.3 向结构与源数据库不相同的目的数据库导入表空间 
13.5.4 更改数据文件的尺寸 
13.5.5 更改段和存储属性 
13.6 过滤数据和对象 
13.6.1 设置QUERY参数 
13.6.2 按百分比导出数据 
13.6.3 从导出文件排除对象 
13.6.4 排除统计数据 
13.6.5 仅在导出文件中包含指定对象 
13.6.6 导出表、索引、约束和触发器DDL 
13.6.7 从导入文件中排除对象 
13.6.8 在导入内容中包含对象 
13.7 常见的数据泵任务 
13.7.1 估算导出作业的尺寸 
13.7.2 列出数据泵文件的内容 
13.7.3 克隆用户 
13.7.4 创建一致的导出文件 
13.7.5 在对象已经存在的情况下执行导入操作 
13.7.6 重命名表 
13.7.7 重新映射数据 
13.7.8 不创建日志文件 
13.7.9 使用并行机制 
13.7.10 设置额外的数据泵文件 
13.7.11 重用导出文件名称 
13.7.12 创建处理日常任务的DDL文件 
13.7.13 压缩导出文件 
13.7.14 在导入时更改表的压缩属性 
13.7.15 加密数据 
13.7.16 将视图导出为表 
13.7.17 在导入时禁用重做日志功能 
13.8 命令行交互模式 
13.8.1 进入命令行交互模式 
13.8.2 附加正在运行的作业 
13.8.3 停止和重启作业 
13.8.4 终止数据泵作业 
13.9 监控数据泵作业 
13.9.1 数据泵日志文件 
13.9.2 数据字典视图 
13.9.3 数据泵警告日志 
13.9.4 状态表 
13.9.5 命令行交互模式STATUS命令 
13.9.6 OS实用程序 
13.10 数据泵传统模式 
13.10.1 将数据泵映射到exp实用程序上 
13.10.2 将数据泵映射到imp实用程序上 
13.11 小结 

第14章 外部表 
14.1 SQL*Loader和外部表 
14.2 向数据库加载CSV文件 
14.2.1 创建目录对象并分配访问权限 
14.2.2 创建外部表 
14.2.3 生成用于创建外部表的SQL代码 
14.2.4 查看外部表元数据 
14.2.5 通过外部表为普通表加载数据 
14.3 执行高级转换任务 
14.4 通过SQL查看文本文件 
14.5 使用外部表卸载、加载数据 
14.5.1 启用并行机制加快处理速度 
14.5.2 压缩数据泵文件 
14.5.3 加密数据泵文件 
14.6 小结 

第15章 物化视图 
15.1 MV简介 
15.1.1 MV的术语 
15.1.2 参考有用的视图 
15.2 创建基本物化视图 
15.2.1 创建完全刷新MV 
15.2.2 创建快速刷新的MV 
15.3 MV进阶 
15.3.1 创建MV并为MV和索引设置表空间 
15.3.2 在MV上创建索引 
15.3.3 分区MV 
15.3.4 压缩MV 
15.3.5 加密MV列 
15.3.6 使用预建表创建MV 
15.3.7 创建不含数据的MV 
15.3.8 创建在提交时刷新的MV 
15.3.9 创建从不刷新的MV 
15.3.10 为查询重写创建MV 
15.3.11 使用复杂查询操作创建快速刷新MV 
15.3.12 查看MV的DDL代码 
15.3.13 删除MV 
15.4 修改MV 
15.4.1 修改主表的DDL代码并使MV反映这些更改 
15.4.2 触发MV上的重做日志功能 
15.4.3 更改并行机制 
15.4.4 移动MV 
15.5 管理MV日志 
15.5.1 创建MV日志 
15.5.2 索引MV日志列 
15.5.3 查看MV日志占用的空间 
15.5.4 缩小MV日志占用的空间 
15.5.5 检查MV日志的行数 
15.5.6 移动MV日志 
15.5.7 删除MV日志 
15.6 刷新MV 
15.6.1 利用SQL*Plus手动刷新MV 
15.6.2 使用Shell脚本和调度实用程序执行自动刷新 
15.6.3 使用Oracle内置的作业调度程序自动刷新MV 
15.6.4 高效执行完全刷新操作 
15.6.5 处理ORA-12034错误 
15.7 监控MV的刷新操作 
15.7.1 查看上次刷新时间 
15.7.2 确定刷新作业是否正在进行 
15.7.3 监控刷新操作的进度 
15.7.4 检查MV是否按计划刷新 
15.8 创建远程MV 
15.8.1 了解远程刷新操作的结构 
15.8.2 查看MV主表的信息 
15.8.3 确定中心MV日志被多少个MV引用 
15.9 管理MV组 
15.9.1 创建MV组 
15.9.2 更改MV组 
15.9.3 刷新MV组 
15.9.4 DBMS_MVIEW和DBMS_REFRESH 
15.9.5 确定MV组中的MV 
15.9.6 向MV组中添加MV 
15.9.7 从MV组删除MV 
15.9.8 删除MV组 
15.10 小结 

第16章 用户管理的备份与恢复 
16.1 为没有处于归档日志模式的数据库实现冷备份策略 
16.1.1 冷备份非归档模式数据库 
16.1.2 使用含有联机重做日志的冷备份恢复非归档日志模式的数据库 
16.1.3 使用不含有联机重做日志的冷备份恢复非归档日志模式的数据库 
16.1.4 编写执行冷备份与恢复的脚本 
16.2 冷备份处于归档日志模式的数据库 
16.3 热备份策略 
16.3.1 创建热备份 
16.3.2 使用脚本执行热备份 
16.3.3 了解分割块问题 
16.3.4 了解在备份过程中生成重做日志的必要性 
16.3.5 了解数据文件的更新情况 
16.4 对处于归档重做日志模式的数据库执行完全恢复 
16.4.1 在脱机情况下恢复数据库 
16.4.2 恢复联机数据库 
16.4.3 恢复控制文件 
16.5 对处于归档日志模式的数据库执行不完全恢复 
16.6 小结 

第17章 配置RMAN 
17.1 了解RMAN 
17.2 启动RMAN 
17.3 RMAN结构决策 
17.3.1 以远程或本地方式运行RMAN客户端 
17.3.2 设置备份用户 
17.3.3 使用联机或脱机备份 
17.3.4 设置归档重做日志的存储位置和文件格式 
17.3.5 配置RMAN备份的存储位置和文件格式 
17.3.6 设置自动备份控制文件的功能 
17.3.7 设置控制文件自动备份的存储位置 
17.3.8 备份归档重做日志 
17.3.9 确定控制文件快照的存储位置 
17.3.10 使用恢复目录 
17.3.11 使用介质管理器 
17.3.12 设置初始化参数CONTROL_FILE_RECORD_KEEP_TIME 
17.3.13 配置RMAN备份的保留策略 
17.3.14 配置归档重做日志的删除策略 
17.3.15 设置并行度 
17.3.16 使用备份集或镜像副本 
17.3.17 使用增量备份 
17.3.18 使用增量更新备份 
17.3.19 使用块修改跟踪功能 
17.3.20 配置二进制文件压缩功能 
17.3.21 配置加密功能 
17.3.22 配置各种设置 
17.3.23 配置输出信息 
17.4 后续决策 
17.5 小结 

第18章 RMAN备份和报告 
18.1 运行RMAN BACKUP命令的准备工作 
18.1.1 设置NLS_DATE_FORMAT变量 
18.1.2 设置ECHO参数 
18.1.3 查看RMAN变量 
18.2 运行备份操作 
18.2.1 备份整个数据库 
18.2.2 备份表空间 
18.2.3 备份数据文件 
18.2.4 备份控制文件 
18.2.5 备份spfile 
18.2.6 备份归档重做日志 
18.2.7 备份FRA 
18.2.8 从备份中去除表空间的备份 
18.2.9 备份还未备份的数据文件 
18.2.10 跳过只读表空间 
18.2.11 跳过脱机文件和无法访问的文件 
18.2.12 以并行方式备份大型文件 
18.2.13 向RMAN仓库中添加RMAN备份信息 
18.3 备份可插拔数据库 
18.3.1 连接根容器数据库 
18.3.2 连接可插拔数据库 
18.4 创建增量备份 
18.4.1 创建分级增量备份 
18.4.2 创建增量更新备份 
18.4.3 使用块修改跟踪功能 
18.5 检查数据文件和备份文件中的坏块 
18.5.1 使用VALIDATE命令 
18.5.2 使用BACKUP…VALIDATE命令 
18.5.3 使用RESTORE…VALIDATE命令 
18.6 使用恢复目录 
18.6.1 创建恢复目录 
18.6.2 注册目标数据库 
18.6.3 备份恢复目录 
18.6.4 同步恢复目录 
18.6.5 创建恢复目录的Oracle版本 
18.6.6 删除恢复目录 
18.7 记录RMAN的输出结果 
18.7.1 将输出结果重定向到文件 
18.7.2 使用Linux/UNIX的记录日志命令捕捉输出信息 
18.7.3 将输出信息记录到文件中 
18.7.4 通过数据字典查询输出信息 
18.8 RMAN报告 
18.8.1 使用LIST命令 
18.8.2 使用REPORT命令 
18.8.3 使用SQL查询命令 
18.9 小结 

第19章 RMAN恢复操作 
19.1 确定是否需要执行介质恢复操作 
19.2 确定需要恢复的内容 
19.2.1 恢复操作的运作过程 
19.2.2 使用Data Recovery Advisor 
19.3 使用RMAN关闭或启动数据库 
19.3.1 关闭数据库 
19.3.2 启动数据库 
19.4 完全恢复 
19.4.1 测试恢复操作 
19.4.2 恢复整个数据库 
19.4.3 恢复表空间 
19.4.4 恢复只读表空间 
19.4.5 恢复临时表空间 
19.4.6 恢复数据文件 
19.4.7 将数据文件恢复到非默认位置 
19.4.8 执行数据块级恢复操作 
19.4.9 恢复容器数据库和与其关联的可插拔数据库 
19.5 恢复归档日志文件 
19.5.1 将备份恢复到默认位置 
19.5.2 将备份恢复到非默认位置 
19.6 恢复控制文件 
19.6.1 使用恢复目录 
19.6.2 使用自动备份 
19.6.3 指定备份文件的名称 
19.7 恢复spfile文件 
19.8 不完全恢复 
19.8.1 如何选择不完全恢复操作 
19.8.2 基于时间的恢复操作 
19.8.3 基于日志序列号的恢复操作 
19.8.4 基于SCN的恢复操作 
19.8.5 恢复到还原点 
19.8.6 将表恢复到过去的时间点 
19.9 闪回表 
19.9.1 FLASHBACK TABLE TO BEFORE DROP命令 
19.9.2 将表闪回到过去的时间点 
19.10 闪回数据库 
19.11 将备份恢复到其他服务器 
19.12 小结 

第20章 Oracle安全备份 
20.1 OSB的版本和功能 
20.2 OSB术语 
20.2.1 OSB管理域和服务器 
20.2.2 OSB的界面 
20.2.3 OSB用户和等级 
20.2.4 OSB守护进程 
20.3 下载和安装 
20.4 通过命令行界面访问OSB 
20.5 配置OSB 
20.5.1 配置用户和等级 
20.5.2 配置介质家族 
20.5.3 配置数据库备份存储选择器 
20.6 数据库备份 
20.7 恢复数据库操作 
20.8 文件系统备份 
20.8.1 创建数据集文件 
20.8.2 配置备份窗口 
20.8.3 配置备份时间表和触发器 
20.8.4 根据需要执行文件系统备份操作 
20.9 文件系统恢复操作 
20.9.1 执行基于目录的恢复操作 
20.9.2 执行原始数据恢复操作 
20.9.3 执行obtar命令 
20.10 监控OSB作业 
20.10.1 列出作业 
20.10.2 显示作业的脚本 
20.10.3 监控OSB日志 
20.11 虚拟测试设备 
20.12 云计算中的Oracle数据库备份 
20.13 升级OSB软件 
20.14 小结 

第21章 作业自动化 
21.1 使用Oracle Scheduler实现自动化作业 
21.1.1 创建和调度作业 
21.1.2 查看作业的细节 
21.1.3 修改作业的日志历史记录 
21.1.4 修改作业 
21.1.5 停止作业 
21.1.6 暂停作业 
21.1.7 启动作业 
21.1.8 复制作业 
21.1.9 手动运行作业 
21.1.10 删除作业 
21.2 Oracle Scheduler和cron 
21.3 通过cron使作业自动化 
21.3.1 cron的运作方式 
21.3.2 启用cron 
21.3.3 了解cron表条目 
21.3.4 使作业自动运行 
21.3.5 重定向cron输出结果 
21.3.6 处理cron问题 
21.4 自动化DBA作业的示例 
21.4.1 启动和停止数据库与监听器 
21.4.2 检查归档重做日志存储位置的可用空间 
21.4.3 跟踪大型日志文件 
21.4.4 检查锁定的产品数据库账号 
21.4.5 检查某个时间点前的文件 
21.4.6 检查是否存在过多的进程 
21.4.7 检查RMAN备份的完整性 
21.5 小结 

第22章 数据库疑难解答 
22.1 快速分类 
22.1.1 检查数据库的可用性 
22.1.2 检查可用空间 
22.1.3 检查警告日志 
22.2 通过OS实用程序找出瓶颈问题 
22.2.1 寻找系统瓶颈 
22.2.2 将操作系统进程与SQL命令对应起来 
22.3 寻找资源密集型SQL命令 
22.3.1 实时监控SQL命令的执行情况 
22.3.2 运行Oracle诊断实用程序 
22.4 检测和解决锁定问题 
22.5 解决最大打开游标数量问题 
22.6 撤销表空间疑难解答 
22.6.1 确定撤销表空间尺寸是否正确 
22.6.2 检查使用撤销表空间的SQL命令 
22.7 处理临时表空间问题 
22.7.1 确定临时表空间的尺寸是否正确 
22.7.2 检查使用临时表空间的SQL命令 
22.8 小结 

第23章 可插拔数据库 
23.1 了解可插拔体系结构 
23.1.1 转换范例 
23.1.2 对备份与恢复操作的意义 
23.1.3 细微调优 
23.2 创建CDB 
23.2.1 使用SQL命令手动创建CDB 
23.2.2 使用DBCA 
23.2.3 通过DBCA生成创建CDB的脚本 
23.2.4 检查是否已经创建了CDB 
23.3 管理根容器 
23.3.1 连接根容器 
23.3.2 显示当前连接容器的信息 
23.3.3 启动和停止根容器 
23.3.4 创建公用用户 
23.3.5 创建公用角色 
23.3.6 报告容器空间的相关信息 
23.3.7 切换容器 
23.4 在CDB中创建可插拔数据库 
23.4.1 克隆种子容器 
23.4.2 克隆现存的可插拔数据库 
23.4.3 克隆非CDB数据库 
23.4.4 从CDB中拔出可插拔数据库 
23.4.5 将拔出的可插拔数据库插入CDB 
23.4.6 使用DBCA通过种子容器创建可插拔数据库 
23.4.7 检查可插拔数据库的状态 
23.5 管理可插拔数据库 
23.5.1 连接可插拔数据库 
23.5.2 在可插拔环境中管理监听器 
23.5.3 查看当前连接的可插拔数据库 
23.5.4 启动和停止可插拔数据库 
23.5.5 修改应用于可插拔数据库的初始化参数 
23.5.6 重命名可插拔数据库 
23.5.7 限定可插拔数据库使用空间的尺寸 
23.5.8 查看可插拔数据库的历史记录 
23.5.9 删除可插拔数据库 
23.6 小结 

《深入理解Oracle 12c数据库管理(第二版)》PDF

标签:准备   使用情况   命名   清单   文档   镜像   普通表   备份spfile   ati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ios9/p/8227574.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