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style blog http color io os 使用 ar strong
原文:快速构建Windows 8风格应用16-SettingContract原理及构建本篇博文主要介绍Setting Contract概述、Setting Contract实现基本原理、如何构建Setting Contract、构建Setting Contract最佳实践。
Setting Contract概述
1) Setting Contract在当前的应用中提供了快速、上下文相关的沉浸式的设置访问体验;
2) Setting Contract始终是可用的;
3) 设置包括始终可用的系统设置、让用户可以控制应用对系统设备和功能的访问的系统代理设置、以及当前应用程序指定的设置;
我们可以从屏幕右边缘轻扫划出超级按钮,选择“设置”显示设置窗口。设置窗口中既包括应用设置又包括系统设置。
对于开发者,可以通过SettingCommand提供设备面板中入口点,并且这些入口点显示在设置窗口的顶端,其中“权限”和“评论和打分”[注意:只有通过Windows应用商店审核后的应用程序才有该入口点]两个入口点由系统提供。设置面板底端包括由系统提供的电脑设置[音量、亮度、电源等信息]。
Setting Contract实现基本原理
1) 注册设置面板中CommandsRequested事件;
2) 在相关设置事件的回调函数中指定SettingsCommand命令;
3) 最后将SettingsCommand命令添加到ApplicationCommands中,使该命令在设置面板中生效;
如何构建Setting Contract
上面刚刚提到实现Setting Contract的基本原理,那我们如何在应用程序中实现Setting Contract呢?
第一步:
注册CommandsRequested事件。
第二步:
在onCommadsReqested回调函数中添加SettingsCommand命令,其中SettingsCommand类中构造函数包含三个参数。
三个参数分别为settingsCommandId[设置命令的Id,该参数为object类型]、label[控制面板中入口点显示信息]、handler[触发该入口点时执行的操作,该参数类型为UICommandInvokedHandler]。
回调函数中:
我们声明SettingsCommand对象设置handler参数时,可以使用Lambda表达式方式处理该入口点击时触发的操作,也可以声明UICommandInvokedHandler对象进行设置handler参数。
其中UICommandInvokedHandler委托对象中需要传递一个类型为IUICommand的参数。
代码可如下:
注意:我们也可以在设置面板中某一入口点中点击处理代码中声明SettingsFlyout对象,并且在该对象中添加自定义控件,用于在控制面板中显示。
代码可如下:
我们可以设置SettingsFlyout对象的Content、HeaderBrush、HeaderText等属性,其中AboutUserControl为用户自定义控件。
我们可以通过右键选中应用程序解决方案=>添加=>添加新项,在弹出面板中找到用户控件并添加。
然后我们可以设置自定义控件的显示的样式和信息。代码可如下:
第三步:
将SettingsCommand命令添加到ApplicationCommands中,使该入口点在设置面板中生效。
完成这三个步骤之后,我们可以运行自己应用程序看一下设置面板中有什么变化。运行效果:
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添加的两个入口点已经显示在设置面板中了。点击某一入口点执行预先设置好的操作。
上图中显示的就是自定义控件中设置的内容。
构建Setting Contract最佳实践
1) 在Setting Contract中设置应用的相关特性;
2) Setting Contract中不要包含任务流程;
3) 添加的设置项不要超过四项;
4) 将很少使用的设置项进行整合;
5) 为常用的设置项提供入口;
6) 设置的层级不要超过两极;
7) 当用户改变了设置后,应用将立即作出反映;
8) 为同种类型的设置提供相同的设置体验;
9) 每个设置项应有一个简洁易懂的说明;
10)不要使用设置导航到应用的其他部分;
11)设置面板中推荐使用的控件有:ToggleSwitch、Button、HyperlinkButton、TextBox、RadioButton和CheckBox;
更多关于Setting Contract使用建议可参考:应用设置指南(Metro风格应用)。
快速构建Windows 8风格应用16-SettingContract原理及构建
标签:style blog http color io os 使用 ar strong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lonelyxmas/p/3988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