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作为
产品经理,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不仅要抓住用户痛点、设计人性化的交互,还需要遵循一些微观产品原则。具体的产品人需要遵循的一些微观产品原则,本文将为大家一一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用户需求深挖到最后都是人性层面
对用户需求的深挖程度,代表产品水平的高低。从用户需求表象不断推理,到最后一定归结到人性层面(贪婪、懒惰、荣耀、社交、爱美、更便宜等)。人性层面的需求不会随时代而有大的变化。
举个例子,比如用户说需要辆马车,那产品经理就会想去造一辆马车,但其实用户深层次的需求是更快,所以福特给了用户一辆汽车,也从本质上满足了用户需求。这里也是鼓励大家深挖表象需求,善用同理心体会用户心理,从而最终深挖到用户人性层面的需求。
这里推荐看下苏杰老师提出的Y型用户需求分析模型。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中有详述。先不在此赘述。
2.好产品是持续迭代出来的
我们做一款产品,是靠快速迭代而逐步趋于完美的,不可能一下子把功能都做到位,用户需求也是逐步拓展的。回想微信的功能迭代历程,从最初的聊天,再到语音聊天,再到摇一摇、朋友圈,然后公众号,信息流、搜索,再到现在的小程序,微信是通过持续迭代新的功能来不断满足用户更多需求,用户群也因而不断扩大,实现了连接更多。
很多产品经理在迭代一个功能时,总希望想的全面、周到,体验做到完美才敢上线。这种做法的初心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花费了较多精力在把单个功能从80分做到100分,而错失了快速上线来收集反馈和效果数据的最好时机。敢于不完美对产品经理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品质。
精益创业方法的核心就是倡导MVP(最小可行化产品),追求产品的快速推出、持续根据用户反馈和数据进行迭代,最终才能快速趋于完美。
3.产品设计核心在于业务和操作流程
从界面设计开始做产品设计是很多新手产品经理的必经之路,虽无贬低之意,但界面设计只是包装,丑一点也没关系。关键还是包装内的货能不能解决用户问题。更核心的设计在于功能的操作流程和最终输出效果。对产品核心的工具属性来说,管用、好用远比好看重要得多。
这方面比较认同纯银的观点。产品更重要的是选择有前景的赛道,产品原型、UI等设计只是加分项,起不到决定结果输赢的作用。产品经理要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地方去。比如研究市场、用户、产品定位,思考创新点和差异化竞争方式,模拟用户真实使用习惯和心理等。
4.产品功能要做到有深度、够精简
单个产品功能,要抓住并解决用户的某类核心问题,而非好几个问题。尽量少的拆分功能点,保证功能的集中性,做到有深度也够简洁。往往错误的做法是做一堆浅而全的功能点,导致的结果是分散了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注意力,并且每个功能都难以达到甚至超出用户预期。这其实与宏观的少即是多原则一致。
举个例子,比如计算安卓手机电池损耗度功能,核心关键点在于准确估算出损耗度百分比,其次是算出来所需的时间要够短。而其他围绕电池的信息和数据都不应该在电池损耗度功能中过多扩展,比如瞬时电流、电池电压等信息,这些信息对大多数用户来说1是不理解,2是就算理解了也没多大用处。仅从产品功能设计来说,这方面的反例是Android版AccuBattery,榜样是iOS版BatteryLife。
5.产品要具备持续性、稳定性
好的产品要能持续、稳定的输出,给用户以稳定可靠的印象。
先说持续性,现象级产品和持续型产品的区别在于所满足用户需求的刚需性与频次。足记、脸萌这样的产品注定只是红了一把然后迅速衰退。所满足的需求也是非刚需、低频的。而持续性产品所满足的需求往往是刚需、高频的,具备持续性价值的特征。
再说稳定性,具备稳定性的产品,可以每次都做到80分,这样才能给用户以可值得信赖的印象。而那些时而95分,时而60分的产品会因为不够稳定而使用户持观望态度,并且不愿意快速尝试新功能,然后逐渐逃离,产品口碑也难以形成。
6.用数据支撑取代个人感觉
这条原则其实就是强调数据驱动产品设计与迭代,而不是基于个人经验的主观决策。人的感觉往往是与事实不相符的。产品经理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数据敏感度,学会用数据挖掘用户需求,用数据评估产品效果,从而找到不足,依据数据提出优化方案,并进行数据验证。
当我们发现一个用户需求时,要学会用数据来支撑和验证该需求的刚需度和频次,目标用户规模,以及满足该需求需要的成本、预期产出和收益,从而评估出ROI。这样在进行需求优先级排序时,就可以结合产品阶段、市场与竞品竞争格局、加上不同需求的ROI进行综合考量,这样排出的优先级也会更加科学一些。
当产品单个功能上线后,要建立效果评估指标,并及时总结该功能上线效果,找到可改进和有问题的点,持续优化和改进产品功能。
再次强调,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敏感度将越来越成为PM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提升PM工作效率和稳定产品方案输出的利器。
7.实践与理论结合,重实践和反思
其实以上这些微观原则都是总结、提炼于我平时的产品实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每位产品经理来讲,自己总结的方法论都会与他人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但从别人那里听来和学来的方法论都只是一堆看似简单的理念和文字,真正转化吸收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实际运用,依据实践过程中的效果和问题,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才会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当方法论达到一定规模后,再进行提炼,可以得到自己的通用产品结构化思维,这是做产品最终的追求。
来源:网络
做产品应该遵循哪些微观产品原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