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load 连接 标准 命令详解 档案 符号 行号 filename printing
cat命令是linux下的一个文本输出命令,通常是用于观看某个文件的内容的;
cat主要有三大功能:
1.一次显示整个文件。
$ cat filename
2.从键盘创建一个文件。
$ cat > filename
只能创建新文件,不能编辑已有文件.
3.将几个文件合并为一个文件。
$cat file1 file2 > file
cat具体命令格式为 : cat [-AbeEnstTuv] [--help] [--version] fileName
说明:把档案串连接后传到基本输出(屏幕或加 > fileName 到另一个档案)
参数:
-n 或 –number 由 1 开始对所有输出的行数编号
-b 或 –number-nonblank 和 -n 相似,只不过对于空白行不编号
-s 或 –squeeze-blank 当遇到有连续两行以上的空白行,就代换为一行的空白行
-v 或 –show-nonprinting
范例:
cat -n linuxfile1 > linuxfile2 把 linuxfile1 的档案内容加上行号后输入 linuxfile2 这个档案里
cat -b linuxfile1 linuxfile2 >> linuxfile3 把 linuxfile1 和 linuxfile2 的档案内容加上行号(空白行不加)之后将内容附加到linuxfile3 里。
范例:
把 linuxfile1 的档案内容加上行号后输入 linuxfile2 这个档案里
cat -n linuxfile1 > linuxfile2
把 linuxfile1 和 linuxfile2 的档案内容加上行号(空白行不加)之后将内容附加到 linuxfile3 里。
cat -b linuxfile1 linuxfile2 >> linuxfile3
cat /dev/null > /etc/test.txt 此为清空/etc/test.txt档案内容
在linux shell脚本中我们经常见到类似于cat << EOF的语句,不熟悉的童鞋可能觉得很奇怪:EOF好像是文件的结束符,用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EOF是“end of file”,表示文本结束符。
<<EOF
(内容)
EOF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是EOF在这里没有特殊的含义,你可以使用FOE或OOO等(当然也不限制在三个字符或大写字符)。
可以把EOF替换成其他东西,意思是把内容当作标准输入传给程
结合这两个标识,即可避免使用多行echo命令的方式,并实现多行输出的结果。
接下来,简单描述一下几种常见的使用方式及其作用:
1、cat<<EOF,以EOF输入字符为标准输入结束:
2、cat>filename,创建文件,并把标准输入输出到filename文件中,以ctrl+d作为输入结束:
注意:输入时是没有‘>‘的。
3、cat>filename<<EOF,以EOF作为输入结束,和ctrl+d的作用一样:
二、使用
看例子是最快的熟悉方法:
# cat << EOF > test.sh
> #!/bin/bash #“shell脚本”
> #you Shell script writes here.
> EOF
结果:
引用# cat test.sh
#!/bin/bash
#you Shell script writes here.
可以看到,test.sh的内容就是cat生成的内容。
cat <<EOF >test.sh 内容 EOF
---就是将内容写入test.sh,之前存在的内容会被覆盖掉。EOF可以换成其他符号比如EEE:cat <<EEE >test.sh 内容 EEE
三、其他写法
1、追加文件
# cat << EOF >> test.sh 内容 EOF
---将内容追加到 test.sh 的后面,不会覆盖掉原有的内容
2、换一种写法
# cat > test.sh << EOF 内容 EOF
3、EOF只是标识,不是固定的
# cat << HHH > iii.txt
> sdlkfjksl
> sdkjflk
> asdlfj
> HHH
这里的“HHH”就代替了“EOF”的功能。结果是相同的。
引用# cat iii.txt
sdlkfjksl
sdkjflk
asdlfj
4、非脚本中
如果不是在脚本中,我们可以用Ctrl-D输出EOF的标识
# cat > iii.txt
skldjfklj
sdkfjkl
kljkljklj
kljlk
Ctrl-D
结果:
引用# cat iii.txt
skldjfklj
sdkfjkl
kljkljklj
kljlk
标签:load 连接 标准 命令详解 档案 符号 行号 filename printing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aind/p/8973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