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集合 原理 冒泡 完成 排序 语句 判断 个数 for
原理:将相邻元素的较大值赋给右边
思路:① 1.将集合或数组内的第一个元素与第二个元素进行比较,较大值赋给右边;
2.将第二个元素与第三个元素进行比较,较大值赋给右边;
.......
(N-1).将第N-1个元素与第N个元素进行比较,较大值赋给右边;
自此,得到集合中元素最大值并将其赋给元素N;
② 重复操作① 得到元素N-1的新值;得到元素N-2的新值;
......
得到元素2的值,得到元素1的值
实例:
为 Arr[5] = {3,5,2,8,1}排序:
第一趟排序:
3,5,2,8,1;
3,2,5,8,1;
3,2,5,8,1;
3,2,5,1,8;
第二趟排序:
2,3,5,1,8;
2,3,5,1,8;
2,3,1,5,8;
第三趟排序:
2,3,1,5,8;
2,1,3,5,8;
第四趟排序:
1,2,3,5,8;
由此可见:N个数字要排序完成,总共进行N-1趟排序,每i趟的排序次数为(N-i)次,所以可以用双重循环语句,外层控制循环多少趟,内层控制每一趟的循环次数,即:
for(i = 0; i<arr.length-1;i++){//外层控制进行多少趟排序
for(j = 0; j<arr.length-1-i;j++){//内层控制每趟排序进行多少次相邻元素大小的判断
if(arr[j]>arr[j+1]){
temp = arr[j];
arr[j] = arr[j+1];
arr[j+1] = temp;
}
}
}
标签:集合 原理 冒泡 完成 排序 语句 判断 个数 for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honsonarek/p/8978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