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编程语言 > 详细

k-means+python︱scikit-learn中的KMeans聚类实现( + MiniBatchKMeans)

时间:2018-05-08 14:36:58      阅读:1835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batch   源码   函数   评价   img   dict   machine   ati   内容   

之前一直用R,现在开始学python之后就来尝试用Python来实现Kmeans。 
之前用R来实现kmeans的博客:笔记︱多种常见聚类模型以及分群质量评估(聚类注意事项、使用技巧)

聚类分析在客户细分中极为重要。有三类比较常见的聚类模型,K-mean聚类、层次(系统)聚类、最大期望EM算法。在聚类模型建立过程中,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评价聚类结果如何,会用一些指标来评价。 
.


一、scikit-learn中的Kmeans介绍

scikit-learn 是一个基于Python的Machine Learning模块,里面给出了很多Machine 
Learning相关的算法实现,其中就包括K-Means算法。

官网scikit-learn案例地址:http://scikit-learn.org/stable/modules/clustering.html#k-means 
部分来自:scikit-learn 源码解读之Kmeans——简单算法复杂的说 
技术分享图片

各个聚类的性能对比: 
技术分享图片

优点:

原理简单
速度快
对大数据集有比较好的伸缩性

缺点:

需要指定聚类 数量K
对异常值敏感
对初始值敏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1、相关理论

参考:K-means算法及文本聚类实践

  • (1)中心点的选择

k-meams算法的能够保证收敛,但不能保证收敛于全局最优点,当初始中心点选取不好时,只能达到局部最优点,整个聚类的效果也会比较差。可以采用以下方法:k-means中心点

选择彼此距离尽可能远的那些点作为中心点; 
先采用层次进行初步聚类输出k个簇,以簇的中心点的作为k-means的中心点的输入。 
多次随机选择中心点训练k-means,选择效果最好的聚类结果

  • (2)k值的选取

k-means的误差函数有一个很大缺陷,就是随着簇的个数增加,误差函数趋近于0,最极端的情况是每个记录各为一个单独的簇,此时数据记录的误差为0,但是这样聚类结果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可以引入结构风险对模型的复杂度进行惩罚:

技术分享图片

λλ是平衡训练误差与簇的个数的参数,但是现在的问题又变成了如何选取λλ了,有研究[参考文献1]指出,在数据集满足高斯分布时,λ=2mλ=2m,其中m是向量的维度。

另一种方法是按递增的顺序尝试不同的k值,同时画出其对应的误差值,通过寻求拐点来找到一个较好的k值,详情见下面的文本聚类的例子。

2、主函数KMeans

参考博客:python之sklearn学习笔记 
来看看主函数KMeans:

sklearn.cluster.KMeans(n_clusters=8,
     init=‘k-means++‘, 
    n_init=10, 
    max_iter=300, 
    tol=0.0001, 
    precompute_distances=‘auto‘, 
    verbose=0, 
    random_state=None, 
    copy_x=True, 
    n_jobs=1, 
    algorithm=‘auto‘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参数的意义:

  • n_clusters:簇的个数,即你想聚成几类
  • init: 初始簇中心的获取方法
  • n_init: 获取初始簇中心的更迭次数,为了弥补初始质心的影响,算法默认会初始10次质心,实现算法,然后返回最好的结果。
  • max_iter: 最大迭代次数(因为kmeans算法的实现需要迭代)
  • tol: 容忍度,即kmeans运行准则收敛的条件
  • precompute_distances:是否需要提前计算距离,这个参数会在空间和时间之间做权衡,如果是True 会把整个距离矩阵都放到内存中,auto 会默认在数据样本大于featurs*samples 的数量大于12e6 的时候False,False 时核心实现的方法是利用Cpython 来实现的
  • verbose: 冗长模式(不太懂是啥意思,反正一般不去改默认值)
  • random_state: 随机生成簇中心的状态条件。
  • copy_x: 对是否修改数据的一个标记,如果True,即复制了就不会修改数据。bool 在scikit-learn 很多接口中都会有这个参数的,就是是否对输入数据继续copy 操作,以便不修改用户的输入数据。这个要理解Python 的内存机制才会比较清楚。
  • n_jobs: 并行设置
  • algorithm: kmeans的实现算法,有:’auto’, ‘full’, ‘elkan’, 其中 ‘full’表示用EM方式实现

虽然有很多参数,但是都已经给出了默认值。所以我们一般不需要去传入这些参数,参数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调用。

3、简单案例一

参考博客:python之sklearn学习笔记 
本案例说明了,KMeans分析的一些类如何调取与什么意义。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data = np.random.rand(100, 3) #生成一个随机数据,样本大小为100, 特征数为3

#假如我要构造一个聚类数为3的聚类器
estimator = KMeans(n_clusters=3)#构造聚类器
estimator.fit(data)#聚类
label_pred = estimator.labels_ #获取聚类标签
centroids = estimator.cluster_centers_ #获取聚类中心
inertia = estimator.inertia_ # 获取聚类准则的总和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estimator初始化Kmeans聚类;estimator.fit聚类内容拟合; 
estimator.label_聚类标签,这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是predict;estimator.cluster_centers_聚类中心均值向量矩阵 
estimator.inertia_代表聚类中心均值向量的总和

4、案例二

案例来源于:使用scikit-learn进行KMeans文本聚类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num_clusters = 3
km_cluster = KMeans(n_clusters=num_clusters, max_iter=300, n_init=40,                     init=‘k-means++‘,n_jobs=-1)

#返回各自文本的所被分配到的类索引
result = km_cluster.fit_predict(tfidf_matrix)

print "Predicting result: ", result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km_cluster是KMeans初始化,其中用init的初始值选择算法用’k-means++’; 
km_cluster.fit_predict相当于两个动作的合并:km_cluster.fit(data)+km_cluster.predict(data),可以一次性得到聚类预测之后的标签,免去了中间过程。

  • n_clusters: 指定K的值
  • max_iter: 对于单次初始值计算的最大迭代次数
  • n_init: 重新选择初始值的次数
  • init: 制定初始值选择的算法
  • n_jobs: 进程个数,为-1的时候是指默认跑满CPU
  • 注意,这个对于单个初始值的计算始终只会使用单进程计算,
  • 并行计算只是针对与不同初始值的计算。比如n_init=10,n_jobs=40,
  • 服务器上面有20个CPU可以开40个进程,最终只会开10个进程

其中:

km_cluster.labels_
km_cluster.predict(data)
  • 1
  • 2

这是两种聚类结果标签输出的方式,结果貌似都一样。都需要先km_cluster.fit(data),然后再调用。

5、案例四——Kmeans的后续分析

Kmeans算法之后的一些分析,参考来源:用Python实现文档聚类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num_clusters = 5

km = KMeans(n_clusters=num_clusters)

%time km.fit(tfidf_matrix)


clusters = km.labels_.tolist()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分为五类,同时用%time来测定运行时间,把分类标签labels格式变为list。

  • (1)模型保存与载入
from sklearn.externals import joblib

# 注释语句用来存储你的模型
joblib.dump(km,  ‘doc_cluster.pkl‘)
km = joblib.load(‘doc_cluster.pkl‘)
clusters = km.labels_.tolist()
  • 1
  • 2
  • 3
  • 4
  • 5
  • 6
  • (2)聚类类别统计
frame = pd.DataFrame(films, index = [clusters] , columns = [‘rank‘, ‘title‘, ‘cluster‘, ‘genre‘])
frame[‘cluster‘].value_counts()
  • 1
  • 2
  • (3)质心均值向量计算组内平方和

选择更靠近质心的点,其中 km.cluster_centers_代表着一个 (聚类个数*维度数),也就是不同聚类、不同维度的均值。 
该指标可以知道: 
一个类别之中的,那些点更靠近质心; 
整个类别组内平方和。

类别内的组内平方和要参考以下公式: 
技术分享图片 
技术分享图片 
通过公式可以看出: 
质心均值向量每一行数值-每一行均值(相当于均值的均值) 
注意是平方。其中,n代表样本量,k是聚类数量(譬如聚类5) 
其中,整篇的组内平方和可以通过来获得总量:

km.inertia_

k-means+python︱scikit-learn中的KMeans聚类实现( + MiniBatchKMeans)

标签:batch   源码   函数   评价   img   dict   machine   ati   内容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fryf/p/9007530.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