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ref 兴趣 相关 c++ 跨平台 而不是 python程序 开发平台 python3
Python(英国发音:/?pa?θ?n/ 美国发音:/?pa?θɑ?n/), 是一种面向对象的解释型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简单易学、功能强大,支持面向对象、函数式编程。Python可以在Windows、UNIX等多个操作系统上使用,同时Python可以在Java、.NET等开发平台上使用。因此也被称为"胶水语言",它能够把其他语言制作的各种模块(尤其是C/C++)很轻松的联结在一起。Python的简洁性、易用性使得开发过程变得简练,特别适用于快速应用开发。
关于为什么学Python,我想首先回答的应该是为什么需要学编程,然后才是为什么选择用Python。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并无强制要求学习编程测试人员去学习编程的考虑主要是与工作相关。测试人员为什么学习编程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种:
(1)第1种情况。测试工作过程中环境搭建语言、工具测试、代码逻辑等出现问题时需要定位,为了能够更主动、更快速的分析问题需要去分析代码,而不是依赖开发区解决问题。
(2)第2种情况。测试过程中需要利用编程实现工具去完成测试工作或者代替低效、重复的测试工作,提升测试效率。比如对200W的数据文件去重、对100+测试环境的任务部署等。
(3)第3种情况。在重新找工作时我需要有编程能力。这在当前的测试岗位招聘要求中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功能测试。如果你不会,那么你将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
(4)第4种情况。纯兴趣,这个比较牛X。
抛开第1种情况,也就是纯工作语言需要的情况必须去学习对应的开发语言情况下,当主动去选择一门脚本语言作为自己的武器时,个人的建议是选择Python。这跟Python语言的主要特点有关:
(1)语法简洁。意味着学习难度降低、容易上手。
(2)跨平台。编写的代码可以运行在windows、Linux、Mac等平台上。一处编写,多处运行。
(3)类库丰富。丰富的类库可以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东西,而不是重复造轮子。利用已有类库,可以快速实现需求。
(4)开放源码。通过阅读源码可以快速提升的编码能力,如果看不懂,也没关系,拷贝一些函数用用总可以。
(5)可扩展。python胶水语言的特质,python可以调用Linux命令、Dos命令、C语言编写的模块等。常见的一种应用情形是,使用Python快速生成程序的原型(有时甚至是程序的最终界面),然后对其中有特别要求的部分,用更合适的语言改写,比如3D游戏中的图形渲染模块,性能要求特别高,就可以用C/C++重写,而后封装为Python可以调用的扩展类库。
另外,除了上述优点外,Python的应用领域及其广泛。web开发、爬虫、自动化运维、人工智能领域等等。简直就是一招鲜,吃遍天。
对于初学者,建议选择Python3.X版本。Python有2.X和3.X版本供用户选择,但是Python语言作者在2018年3月在邮件列表上宣布 Python 2.7将于2020年1月1日终止支持。用户如果想要在这个日期之后继续得到与Python 2.7有关的支持,则需要付费给商业供应商。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非专业Python语言开发来说,选择Python2.X和Python3.X没有太大区别,不用在这事上过于纠结。
Python软件下载建议Python3.X版本,如果是Python2.X版本,建议直接安装Python2.X最新版本,至少不低于2.7.9版本,因为pip工具在2.7.9版本之后才集成到python软件中。python安装方法和pip工具参考<python工具安装和pip工具配置>。
(1)Notepad++
(2)Sublime Text
(3)PyCharm
(1)Python官方文档 https://www.python.org/doc/ 最权威的文档。也可以从Python安装路径的doc目录下获取。
(2)github http://www.github.com/,可以github从上面获取很多有用的python代码。
(3)stackoverflow https://stackoverflow.com/ 可以在stackoverflow获取已知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寻求答疑。
(1)对动手编写Python程序不要有畏惧心理。不需要害怕自己代码写的太丑、太low觉得不好意思,这是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第一步目标就是能用Python把自己的小需求实现出来。
(2)多阅读Python代码,如果项目组的常用工具是Python开发的那就再好不过了。学习过程中如果有不明白的语法借助搜索工具搞明白。如果没有,可以在github上找找和自己想要实现的需求相关的代码,从他们的代码中学习。
(3)多实践。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提高编码能力。
标签:ref 兴趣 相关 c++ 跨平台 而不是 python程序 开发平台 python3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nyfeng/p/9128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