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硬盘 另一个 虚拟 request code The 17. roo 说明
[root@VM_42_63_centos ~]# yum install -y sysstat
[root@VM_42_63_centos ~]# iostat -xm 3
Linux 3.10.0-514.21.1.el7.x86_64 (VM_42_63_centos) 06/28/2018 _x86_64_ (1 CPU)
avg-cpu: %user %nice %system %iowait %steal %idle
0.41 0.00 0.25 0.35 0.00 98.98
Device: rrqm/s wrqm/s r/s w/s rMB/s wMB/s avgrq-sz avgqu-sz await r_await w_await svctm %util
vda 0.00 4.53 0.43 5.42 0.01 0.06 24.09 0.47 79.51 33.78 83.15 1.39 0.81
scd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7.45 0.00 2.68 2.68 0.00 2.53 0.00
- | 说明 |
---|---|
%user | CPU处在用户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
%nice | CPU处在带NICE值的用户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
%system | CPU处在系统模式下的时间百分比 |
%iowait | CPU等待IO完成时间的百分比 |
%steal | 管理程序维护另一个虚拟处理器时,虚拟CPU的无意的等待时间的百分比 |
%idle | 置cpu的百分比 |
- | 说明 |
---|---|
rrqm/s | 每秒merge的读操作数(read request merge) |
wrqm/s | 每秒merge的写操作数 |
r/s | 每秒完成读I/O设备的次数 |
w/s | 每秒完成写I/O设备的次数 |
rMB/s | 用带宽(吞吐量)来表示读写的情况 |
wMB/s | - |
avgrq-sz | 平均每秒钟request请求的size |
avgqu-sz | 平均I/O队列深度,HDD可能在4左右,SSD可以达到30左右 |
await |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等待时间(ms) |
r_await | 读的等待时间 |
w_await | 写的等待时间 |
svctm | 平均每次设备I/O操作的服务时间(ms) |
%util | 每秒钟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用于I/O操作,即被io消耗的cpu百分比 |
Merge将若干个连续地址的IO请求进行合并来提高IO的效率
r/s + w/s = IOPS
avgrq-sz其实就是每秒读取的扇区的数量,每个扇区在磁盘上固定为512bit,这个值乘以512就是带宽(rMB/s+wMB/s)了,也可以说是每秒钟平均请求的块大小
标签:硬盘 另一个 虚拟 request code The 17. roo 说明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unian/p/923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