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左移 [] 完整 变化 max 理解 sam water 数组
算法算法(Algorithm):一个计算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时间复杂度是用来估计算法运行时间的单位。一般来说时间复杂度低的算法更快。常见的时间复杂度如下(按效率从高到低):
不常见的时间复杂度(特别复杂的):
快速判断时间复杂度:
空间复杂度是用来评估算法内存占用大小的一个式子。
不展开了,有个概念叫“空间换时间”。
排序讲了下面九种方法:
排序算法关键点:有序区和无序区。
一开始都是无序区,然后慢慢的产生有序区,有序区逐步变大,无序区逐步变小。最后全部都是有序区,排序完成。
冒泡算是最基础和常用的了,下面的两个算法了解一下就好了,一般用还是用冒泡的。
代码如下:
import random
def bubble_sort(li):
for i in range(len(li) - 1):
for j in range(len(li) - i - 1):
if li[j] > li[j+1]:
li[j], li[j+1] = li[j+1], li[j]
print(li)
return li
if __name__ == ‘__main__‘:
li = random.sample(range(10), 10)
print(bubble_sort(li))
从头开始,每次比较相邻的两个数,如果前面的大,就交换位置。然后往后移一位再进行比较。一直比较到最后,这是一趟。一趟完成后,最大的数就移到最后了,有序区就增加了一位。这一趟进行了n-1次比较。
下一趟的话,由于无序区少了一位,所以比上一趟少比较一次。如果已经比较了i趟,这趟只需要比较n-i-1次。所以每一趟比较的次数是n-i-1次,就是n-i-1次循环,这个是内层的循环。
总共需要比较n-1躺,这个是外层的循环,循环n-1次。
时间复杂度:O(n^2)
优化:如果某一趟里没有进入if进行交换,那么实际排序就完成了,可以直接结束了。下面是优化了的算法:
def bubble_sort(li):
for i in range(len(li) - 1):
exchange = False
for j in range(len(li) - i - 1):
if li[j] > li[j+1]:
li[j], li[j+1] = li[j+1], li[j]
exchange = True
if not exchange:
break
print(li)
return li
一趟遍历最小的数,放到第一个位置;再一趟,遍历余下的数,找到最小的放到下一个位置……
代码如下:
import random
def select_sort(li):
for i in range(len(li) - 1):
min_index = i
for j in range(i+1, len(li)):
if li[min_index] > li[j]:
min_index = j
if min_index != i;
li[min_index], li[i] = li[i], li[min_index]
print(li)
return li
if __name__ == ‘__main__‘:
li = random.sample(range(10), 10)
print(select_sort(li))
时间复杂度:O(n^2)
插入排序,先用扑克摸牌来描述一下。首先摸到一张牌,直接加入手牌,你手上就是有序区。然后摸到下一张,遍历你的手牌,把新摸到的牌插到合适的位置。如此循环,直到把牌摸完,你手上的牌就是排好序的了。不过这和下面代码的逻辑有很大差别。
最初,认为第一个位置是有序区,后面的是无序区。然后有序区向无序区扩充一位,把新加入到有序区的元素插到对应的位置,直到无序区变空。
插入的过程是,其实也是一次冒泡,依次一个一个比较,如果大小反了,就交换位置。
def insert_sort(li):
for i in range(1, len(li)):
tmp = li[i]
for j in range(i):
if li[i-j-1] > tmp:
li[i-j-1], li[i-j] = li[i-j], li[i-j-1]
else:
li[i-j] = tmp
break
print(li)
return li
这里不知道写成这样还是不是插入排序了。不过故意写的和冒泡很像。
冒泡算法是,每一趟在无序区做一次冒泡,每一趟冒泡的区域减少1个元素。而这里,每一趟,在有序区的最后加入一个元素,做一次冒泡,每一趟冒泡的区域增加一个元素。
冒泡算法,优化后,外层的循环有可能提前结束。这里是内层的循环有可能提前结束。
所以时间复杂度,包括各种理想情况下的复杂度,这两种算法感觉是一样的。
时间复杂度:O(n^2)
如果不是一次就能获得整个列表,而是像开头描述的那样,一张牌一张牌的摸上来,这种场景下,应该是插入算法更合适。
这个是好写的排序算法里最快的,快的排序算法里最好写的。
思路:去一个元素P(就取第一个元素),使P归位(某个方法);归位后的效果是列表被P粉尘了2个部分,左边都比P小,右边都比P大;然后递归完成排序:
def quick_sort(li, left, right):
if left < right:
mid = partition(li, left, right)
quick_sort(li, left, mid-1)
quick_sort(li, mid+1, right)
上面的partition就是归位的方法,接下来是归位的思路:mid、left、right都是下标。先把P元素取出来,现在left的位置空出来了,right的位置向左移动,同时和P比较,找到的第一个比P小的元素,移动到left的位置。然后right左边停在新的位置,left的位置向右移动,同时和P比较,找到的第一个比P大的元素,移动到right的位置。上面的步骤交替进行直到left和tight重叠,把P元素放到这个位置完成归位。
这里想到了一句歌词: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
下面是加上归位方法的完整代码:
import random
def quick_sort(li):
def _quick_sort(li, left, right):
if left < right:
mid = partition(li, left, right)
print(li)
_quick_sort(li, left, mid-1)
_quick_sort(li, mid+1, right)
return li
def partition(li, left, right):
tmp = li[left]
while left < right:
while left < right and li[right] >= tmp:
right -= 1
li[left] = li[right]
while left < right and li[left] <= tmp:
left += 1
li[right] = li[left]
# 到这里left和right是一样的了,所以用left少个字母
li[left] = tmp
return left
left = 0
right = len(li)-1
return _quick_sort(li, left, right)
if __name__ == ‘__main__‘:
li = random.sample(range(10), 10)
print(quick_sort(li))
递归函数不要加装饰器:
这里再封装了一层,不只是因为要传3个参数。入口函数值需要传列表就可以了,另外2个参数是列表下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加装饰器,但是装饰器不能直接给递归函数加,否则每次递归都会带上装饰器。如果要计算运行时间的话,装饰器不能加载递归函数上。解决办法就是这样,外面再封装一层不会调用自己的然后可以加装饰器。
关于这里效率的提高,可以这么理解。在一个时间复杂度里,做了更多的事情。之前的3种方法,一趟只把一个数放到了该去的位置,其他数不管。而这里,在一个时间复杂度里,不光把一个数放到了它该在的位置,还把两边的数字大小分开了。
内建的排序
python原本就提供列表的排序 li.sort()
,大多数语言包括python,他们的排序算法也都是快速排序。不过python原生的方法比我们自己写的方法更快,这个主要是因为内建方法的底层是C语言实现的。结论就是,学这个也没用,主要就是掌握算法。要排序还是调用.sort()就好了。
时间复杂度:O(nlogn)
不严谨的计算,每次都切一半,然后循环N次,就是上面的复杂度。但是其实并不一定每次正好切一半的。极端情况下,甚至每次都是拿到了最大或最小的数,并没有把其他元素分在两边,而是都在一边,另外一边是没有的。这样时间复杂度还是O(N^2)。
递归深度
由于这是用递归实现的,python有最大递归深度。如果深度不够,那么要手动设置一下 sys.setrecursionlimit(999)
。
理解堆排序之前,首先得理解二叉树
先要理解一下二叉树,二叉树是度不超过2的树。
满二叉树,像下面这样全填满就是了。
完全二叉树,看图更好理解。
完全二叉树从根结点到倒数第二层满足完美二叉树,最后一层可以不完全填充,其叶子结点都靠左对齐。
依次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排,排出来的就是完全二叉树。
看下面的这个完全二叉树,每个元素里表了数字。父节点的数字是i,那么它左孩子节点就是2i+1,它的右孩子节点就是2i+2。
可以把上面的每个圈圈看做是一个元素,里面的数字就是这个元素在数组里的下标,现在把内容填进去就是这样的:
小结
现在可以把数组存放到一个完全二叉树里。通过规律可以从父亲的下标得到孩子的下标,或从孩子的下标找到父亲的下标。
堆是一颗特殊的完全二叉树,有下面2种:
堆排序过程:
import random
def sift(li, low, high):
"""做一次调整使堆有序"""
i = low # 父节点下标
j = 2 * i + 1 # 左孩子下标
tmp = li[i] # 父节点的值
while j <= high:
if j < high and li[j] < li[j+1]: # j<high说明父节点有右孩子,并且右孩子比较大
j += 1 # 把j的下标指向右孩子,因为有右孩子并且右孩子大
# 现在j就是父节点的两个孩子里比较大的那个孩子的 下标
if tmp < li[j]: # 如果父节点比孩子小,就要调整
li[i], li[j] = li[j], li[i] # 和较大的孩子交换位置
i = j
j = 2 * i + 1
else:
break
def heap_sort(li):
"""堆排序"""
# 先建立堆
n = len(li)
for i in range(n//2-1, -1, -1): # 第一个有孩子的父节点,依次往前找,直到下标0
sift(li, i, n-1)
# 先取出堆顶元素,再做调整使堆有序。
for i in range(n-1, -1, -1):
li[0], li[i] = li[i], li[0] # 出一个数,最后一个数到堆顶
sift(li, 0, i-1) # 前面出了一个数放在最后了,现在的堆不算那个元素,要-1
print(li)
return li
if __name__ == ‘__main__‘:
li = random.sample(range(10), 10)
print(heap_sort(li))
假设列表分两段有序,如何将其合并为一个有序列表?
上面的操作称作一次归并,一次归并的代码:
def merge(li, low, mid, high):
"""一次归并
low是这次归并第一个元素的下标
mid是第一个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判断还有数
high是第二个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判断还有数
"""
i = low # 第一个列表的第一个元素的下标
j = mid+1 # 第二个列表的第一个元素的下标
li_tmp = []
while i <= mid and j <= high: # 两个列表必须都有数字
if li[i] < li[j]:
li_tmp.append(li[i])
i += 1
else:
li_tmp.append(li[j])
j += 1
while i <= mid:
li_tmp.append(li[i])
i += 1
while j <= high:
li_tmp.append(li[j])
j += 1
li[low:high+1] = li_tmp # 最后把临时的列表写回去
运用归并排序
下面是完整的归并代码。分解用了递归,代码简单了,但是理解起来难一点:
import random
def merge_sort(li):
def merge(li, low, mid, high):
"""一次归并
low是这次归并第一个元素的下标
mid是第一个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判断还有数
high是第二个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判断还有数
"""
i = low # 第一个列表的第一个元素的下标
j = mid+1 # 第二个列表的第一个元素的下标
li_tmp = []
while i <= mid and j <= high: # 两个列表必须都有数字
if li[i] < li[j]:
li_tmp.append(li[i])
i += 1
else:
li_tmp.append(li[j])
j += 1
while i <= mid:
li_tmp.append(li[i])
i += 1
while j <= high:
li_tmp.append(li[j])
j += 1
li[low:high+1] = li_tmp # 最后把临时的列表写回去
def _merge_sort(li, low, high):
if low < high:
mid = (low + high) // 2
# 下面是递归,每次分一半,直到分完
_merge_sort(li, low, mid) # 列表前一半
_merge_sort(li, mid+1, high) # 列表后一半
# 上面的递归,如果列表只有一个元素了,low 和 high就相等,就不满足if条件,递归结束
merge(li, low, mid, high)
low, high = 0, len(li)-1
_merge_sort(li, low, high)
return li
if __name__ == ‘__main__‘:
li = random.sample(range(10), 10)
print(merge_sort(li))
自己写了一个
上面的例子中的分解是通过递归从大到小每次切一半,完成的分解。
我的逻辑第一次0和1做归并,2和3做归并。然后一趟跑完后,2个2个做归并。依次4+4、8+8,直到全部做完:
import random
def merge_sort(li):
def merge(li, low, mid, high):
"""一次归并
low是这次归并第一个元素的下标
mid是第一个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判断还有数
high是第二个列表的最后一个元素,判断还有数
"""
i = low # 第一个列表的第一个元素的下标
j = mid+1 # 第二个列表的第一个元素的下标
li_tmp = []
while i <= mid and j <= high: # 两个列表必须都有数字
if li[i] < li[j]:
li_tmp.append(li[i])
i += 1
else:
li_tmp.append(li[j])
j += 1
while i <= mid:
li_tmp.append(li[i])
i += 1
while j <= high:
li_tmp.append(li[j])
j += 1
li[low:high+1] = li_tmp # 最后把临时的列表写回去
i = 1 # 每次i个元素做归并
# 外循环,每次做完整个数组里所有小组的归并后,放大范围继续
while i < len(li):
low = 0
mid = low + i - 1
high = mid + i
# 内循环,根据i分出若干小组,每组都做一次归并
while high < len(li)-1: # 留着最后一组归并在else里实现
merge(li, low, mid, high)
low = high + 1
mid = low + i - 1
high = mid + i
else: # 最后做一次
if mid < len(li)-1: # 如果mid超出范围了,那么就没有1段有序的,就不需要做归并了
high = len(li)-1 # high的下标一定是数组最后一个元素
merge(li, low, mid, high)
print(li)
i *= 2
return li
if __name__ == ‘__main__‘:
li = random.sample(range(10), 10)
print(li)
print(merge_sort(li))
和递归比较一下,明显递归简单,但是有点难理解。递归的逻辑是从大到小切,一层一层套,直到切到最小,然后再逐层合并。我是从小到大合上去。
时间复杂度:O(nlogn)
3种排序的时间复杂度都一样,一般情况下的运行时间是:
快速排序 < 归并排序 < 堆排序
3种排序算法的缺点:
希尔排序是一种分组插入排序算法
希尔排序每趟并不是元素有序,而是整体数据越来越接近有序。最后一趟才使得所有的数据有序。代码如下:
def _insert_sort(li):
for i in range(1, len(li)):
tmp = li[i]
j = i - 1
while j >= 0 and li[j] > tmp:
li[j+1] = li[j]
j -= 1
li[j+1] = tmp
def shell_sort(li):
gap = len(li) // 2
while gap >= 1:
for i in range(gap, len(li)):
tmp = li[i]
j = i - gap
while j >= 0 and li[j] > tmp:
li[j+gap] = li[j]
j -= gap
li[j+gap] = tmp
gap //= 2
return li
上面贴了一下插入排序的算法做比较。希尔排序只是在插入排序的外面再加个循环,进行分组。做插入排序的时候,间隔不是1而是分组的大小gap。
时间复杂度:O((1+τ)n)
τ就是圆周率的大小,大概也就O(1.3n),比O(nlogn)大。所以并不快,就没什么用了。
稳定性是一个概念,如果大小相同的两个元素在排序后其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那么这个方法是稳定的。如果可能发生变化,那么这个方法称作是不稳定的。
如果要按多个维度进行排序,比如排序第一关键字是姓名,第二关键字是年龄。那么先做一个年龄的排序(稳定不稳定无所谓),然后再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一个姓名的排序(必须稳定),就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快速排序,是不稳定的排序。这个最常用,但是不稳定。
冒泡排序、归并排序,是稳定的排序
其他和排序有有关的内容
比如有100万个数要进行排序,但是每个数都是0到100之间的整数。这种情况数据很多,但是每条数据的值的范围是有限的,用下面的算法可以很快的做出来:
import random
def count_sort(li, min_num, max_num):
# 先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计数
count = [0 for i in range(min_num, max_num+1)]
for num in li:
count[num] += 1
# 遍历上面列表,从小到大,每个数出现过几次就输出几次
i = 0
for num, m in enumerate(count):
for j in range(m):
li[i] = num
i += 1
return li
def create_li(min_num, max_num):
"""生成计数排序用的列表"""
li = []
for i in range(100000):
li.append(random.randint(min_num, max_num))
return li
if __name__ == ‘__main__‘:
li = create_li(0, 100)
print(li)
print(count_sort(li, 0, 100))
做2次O(n)的循环就出来了,时间复杂度是O(n)。但是有限制,就是必须是小范围的集合,并且依靠一个辅助数组,空间复杂度比较大。
heapq模块,提供了基于堆的优先排序算法。
heappush(heap, item) :往heap堆的最后加一个元素,然后是列表重新变成一个堆。(据我测试,应该是从最后一个父元素开始往上做调整,重新变成一个堆)
heappop(heap) :从堆里弹出一个元素(就是把堆顶的元素提出来,然后再做一次调成,变成堆)
利用heapq模块实现堆排序:
import random
import heapq
def heap_sort2(li):
h = []
for value in li:
heapq.heappush(h, value)
return [heapq.heappop(h) for i in range(len(h))]
if __name__ == ‘__main__‘:
li = random.sample(range(10), 10)
print(li)
print(heap_sort2(li))
下面的两个方法,直接从ireable里取出n个最大或最小的元素。算法是用堆实现的:
nlargest(n, iterable)
nlargest(n, iterable)
li = random.sample(range(10), 10)
print(heapq.nlargest(5, li))
print(heapq.nsmallest(5, li))
标签:左移 [] 完整 变化 max 理解 sam water 数组
原文地址:http://blog.51cto.com/steed/215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