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删除 编辑 权限管理 默认 进入 view 空格 img 进制
-rw-r--r--
- 第一个"-"表示文件类型(- 文件,d 目录,l 软链接文件)
- rw- r-- r--
u所有者 g所属组 o其它人
其中r读,w写,x执行
(1).chmod [选项] 模式 文件名
- 选项
. -R 递归
- 模式
[ugoa] [+-=] [rwx]
[mode=421]
#为所有者添加rw权限, 所属组去除w权限
chmod u+rw, g-w test.txt
权限的数字表示(用二进制转的数)
r---4; w----2; x ----1;
如rwxr-xr-x,则对应7 5 5
r: 读取文件内容(cat more head tail)
w: 编辑、新增、修改文件内容(vi echo)
-但是不包含删除文件,因为文件名和文件数据存放位置不同
x: 可进入目录
注意:
对文件来讲:最高权限是 x
对目录来讲:最高权限是 w
head:默认是查看文件的前10行
tail:默认是查看文件的最后10行
-n 指定查看多少行
more:显示满一页时暂停,按空格健继续显示下页,或按Q停止显示。
(2).chown: 修改文件的所有者
格式:chown 用户名 文件名
(3).chgrp:修改文件的所属组
格式:chgrp 组名 文件名
实例要求
- 拥有一个test目录
- 让testuser拥有所有的权限
- 让用户组有查看的权限
- 其他所有人不许查看这个目录
(4).unmak: 查看默认权限
如0022
- 第一位0: 文件特殊权限
- 022 : 文件默认权限
临时修改: umask 0002
永久修改: vi /etc/profile
文件默认权限
1).文件默认不能建立执行文件,必须手工赋予执行权限
2).所以文件默认权限最大为666
3).默认权限需要换算成字母再相减
4).建立文件之后的默认权限,为666减去umask值
例如:
- 文件默认最大权限是666, umask值为022
- -rw-rw-rw- 减去 -----w--w- 等于 -rw-r--r--
目录的默认权限
1).目录默认权限最大为777
2).默认权限需要换算成字母再相减
3).建立文件之后的默认权限,为777减去umask值
例如:
- 目录默认权限最大为777, umask值为022
- -rwxrwxrwx 减去 -----w--w- 等于 -rwxr-xr-x
ACL就是用来解决用户身份不足的问题
# 查看分区ACL权限是否开启
(5).dupe2fs 命令是查询指定分区详细文件系统信息的命令
dupe2fs -h /dev/sda51
-h 仅显示超级块中信息,而不是磁盘块的详细信息
# 临时开启分区ACL权限
mount -o remount, acl /
- 重新挂载根分区,并挂载加入acl权限
# 永久开启分区ACL权限(不建议修改)
vi /etc/fstab
#加入acl
然后修改UUID=c2ca6f57-b15c-43ea-bca0-f239083d8bd2 / ext4 defalults acl 1 1
# 重新挂载文件系统或重启系统,使修改生效
mount -o remount /
# 查看acl权限
getfacl 文件名
# 设定acl权限
setfacl 选项 文件名
-m 设定ACL权限
-x 删除指定的ACL权限
-b 删除所有的ACL权限
-d 设定默认ACL权限
-k 删除默认ACL权限
-R 递归设定ACL权限
可以看到用户lw不属于用户组,也不属于其它组,这就是ACL权限
上面getfacl av可以看到有一个mask
mask:是用来指定最大有效权限的。如果我给用户赋予ACL权限,是需要和mask的权限”相与”才能得到用户的真正权限。
# 修改最大有效权限
setfacl -m m:rx 文件名
- 设定mask权限为r-x。使用"m:权限"格式
删除ACL权限
# 删除指定用户的ACL权限
setfacl -x u:用户名 文件名
# 删除指用户组的ACL权限
setfacl -x g:组名 文件名
# 删除文件的所有的ACL权限
setfacl -b 文件名
1).递归是父目录在设定ACL权限时,所有的子文件和子目录也会拥有相同的ACL权限。递归权限仅能赋予目录,不能赋予文件。
setfacl -m u:用户名:权限 -R 文件名
-R 如果不加R,那么该目录下创建的文件没有ACL权限
但加R,会有权限溢出
所以建议少用ACL权限
2).默认ACL权限的作用是如果给们目录设定了默认ACL权限,那么父目录中所有新建的子文件都会继承父目录的ACL权限。
setfacl -m d:u:用户名:权限 文件名
标签:删除 编辑 权限管理 默认 进入 view 空格 img 进制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zhyy/p/9467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