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在 3.2 bubuko idt 表示 时间间隔 order 默认 cells
iostst用于分析CPU和磁盘i/o相关的统计信息
linux下
yum install sysstat
-c 仅显示CPU统计信息.与-d选项互斥. -d 仅显示磁盘统计信息.与-c选项互斥 ---常用 -k 以K为单位显示每秒的磁盘请求数,默认单位块. --常用
-m 以M为单位显示每秒的磁盘请求数 -p device | ALL 与-x选项互斥,用于显示块设备及系统分区的统计信息.也可以在-p后指定一个设备名,如: # iostat -p hda 或显示所有设备 # iostat -p ALL -t 在输出数据时,打印搜集数据的时间. -V 打印版本号和帮助信息. -x 输出扩展信息. --常用
avg-cpu中个字段的含义:
参数 | 说明 | 备注 |
%user | 在用户级别运行所使用的CPU使用率 | |
%nice | 改变过优先级的进程的CPU使用率 | |
%system | 内核空间的CPU使用率 | |
%iowait | CPU等待IO的时候占用的CPU利用率 | 若 %iowait 的值过高,表示硬盘存在I/O瓶颈 |
%steal | 虚拟机的虚拟机CPU使用的CPU | |
%idle | 空闲的CPU | 若 %idle 的值高但系统响应慢时,有可能是CPU等待分配内存,此时应加大内存容量 若 %idle 的值持续低于1,则系统的CPU处理能力相对较低,表明系统中最需要解决的资源是 CPU |
device中各字段的含义:
参数 | 说明 | 备注 |
tps | 每秒向磁盘设备请求数据的次数,包括读、写请求,为rtps与wtps的和。出于效率考虑,每一次IO下发后并不是立即处理请求, 而是将请求合并(merge),这里tps指请求合并后的请求计数。 |
|
Blk_read/s | 每秒读取的block数 |
|
Blk_wrtn/s | 每秒写入的block数 |
|
Blk_read | 取样时间间隔block总数量,一个block的大小是512byte | |
Blk_wrtn | 取样时间间隔block总数量,一个block的大小是512byte | |
与sar命令一样,以”iostat interval [count] ”形式指定iostat命令的采样间隔和采样次数:
使用-d 参数显示磁盘统计信息,使用-k,以k为单位显示,加k,数值为不加k的一半
iostat -dx 1 1
iostat -d -x -m 1 1
rrqm/s:每秒进行merge(多个io的合并)读操作的数量
wrqm/s:每秒进行merge(多个io的合并)写操作的数量
r/s:每秒完成读io设备的次数
w/s:每秒完成写io设备的次数
rsec/s:每秒读扇区的次数
wsec/s:每秒写扇区的次数
avgrq-sz:平均每次io设备的大小(以扇区为单位),因为有merge读或写,所以每次io大小需要计算
avgqu-sz:平均I/O队列长度
await:每次io设备的等待时间,也包括io服务时间(毫秒)。
await的大小一般取决于服务时间(svctm) 以及 I/O 队列的长度和 I/O 请求的发出模式。
%util: 在统计时间内所有处理IO时间,除以总共统计时间。例如,如果统计间隔1秒,该设备有0.8秒在处理IO,而0.2秒闲置,那么该设备的%util = 0.8/1 = 80%,所以该参数暗示了设备的繁忙程度
。一般地,如果该参数是100%表示设备已经接近满负荷运行了(当然如果是多磁盘,即使%util是100%,因为磁盘的并发能力,所以磁盘使用未必就到了瓶颈)
以上的dm-1、dm-2是哪个分区,使用如下命令查看
dmsetup ls
参考:https://www.cnblogs.com/mululu/p/5959362.html
参考:https://yq.aliyun.com/articles/556824
标签:存在 3.2 bubuko idt 表示 时间间隔 order 默认 cells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uqu/p/10311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