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大量 市场 渠道 超出 海外 小米 data 开发 商业
导读:严重的库存积压重现了2015年的危机,但对于如今已经在硬件生态、国际市场全面扩张的小米而言,供应链短板带来的制约远比2015年更危险。
文/陈宝亮 校对/范蓉
新春伊始,小米却进入了多事之秋。再次断货的小米9、甚嚣尘上的“故意饥饿营销”,都让小米应接不暇。而财报中披露的“历史最高的成品库存率”、“跌宕起伏的手机销量”,更让小米如同回到了“未能完成8000万目标”的2015年。
2014年,小米以6000万台销量、119亿美元营收、135%增速登顶中国手机市场。当时,小米作为“互联网思维”的开创者,被大量企业研究、学习。这其中学得最好的可能就是华为,2014年的华为,消费者业务收入118亿美元,旗下荣耀手机销售额突破30亿美元,增长了30倍,成为发展最快的互联网手机。彼时,从手机圈到金融界,都在寻找华为、小米的公约数。
但其后,小米开始爆发供应链砍单、库存积压等问题,最终也未能完成2015年的销量目标。供应链的短板限制了小米的高速增长,小米也只能停下来为此补课,错失了最佳的扩张时机。
2015-2017年,虽然小米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竞争对手却抢下了更多的地盘。华为手机已打开高端市场,荣耀也在互联网渠道站稳脚跟,OPPO、vivo的线下双雄更是在中国市场登顶。2017年,小米营收1146亿元,同期,华为消费者业务营收2372.5亿,超出小米107%。2018年,华为继续超出小米99.5%。
2018年Q4,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250.77亿元,同比增长7%,环比下滑高达28.3%;手机出货量则同比下滑12.3%、环比下滑25%,从三季度的3330万台降至2500万台。上一次的供应链补课,限制了小米在最佳扩张期的发力,而这一次的危机,小米可能会错失更多。
小米去库存
在财报中,小米对于业绩下滑解释为“因产品策略调整了智能手机发布计划”。根据公开信息,整个2018年,小米共发布了小米6X、小米8、Max 3、MIX 2S、MIX 3,共5次产品发布,事实上,这一发布频率与2017年持平。
但其主要竞争对手华为则大幅扩充了产品种类。2018年,华为有Mate系列、P系列、Nova系列、畅享系列发布,同时,荣耀还发布了包括荣耀10、V10、Note 10、V20、8X等在内的8款旗舰机,以及荣耀9i、畅玩7C、畅玩7A等,整个华为在2018年发布了15款产品,产品发布次数是2017年的两倍。
在2017年“重生之后”,小米连续多个季度保持高速增长。2018年的第一季度,小米手机业务2840万台销量、232亿元收入实现开门红,分别同比增长117%、90.6%。接下来的两个季度中,小米手机销售增长58.7%、36.1%,销量增长44.1%、20.4%。但在第四季度,小米手机收入仅同比增长7%,销量则下滑了12.3%,如果环比第三季度,其收入、销量则分别大幅下滑28.3%、25%。
事实上,造成下滑的原因并非小米本身的产品调整。一方面,这是因为国内市场大幅缩水,根据IDC数据,2018年Q4,国内手机市场整体同比下滑了9.7%。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启动机海战术的华为,抢占了所有企业的增量市场,成为四季度唯一大幅增长的手机公司,销量逆势增长了23.5%。
但从财报中分析,小米并未预料到四季度堪称“崩盘”似的下滑。2018年Q1,小米库存周转天数47天,库存中成品周转天数只有18天,手机产品处在长时间的供不应求状态。 2018年2季度开始,小米开始大幅加库存,原材料备货达到93亿元,增长了36亿元,但库存成品仍然只能支撑18天。
但到了第三季度,小米库存环比增长了22%达到270亿元,库存中制成品从81亿元增至128亿元,增长了58%。但同期,小米收入仅增长了12%,库存增速远超收入增速。在三季度末,小米原材料备货约88亿元,在四季度市场明显下滑之后,小米已经刹不住车,卖不动的产品产生库存积压,四季度末库存中制成品达到191亿元,占库存比61%,成品销售周期达到44.4天。
小米上一次出现这么严重的库存还是2015年,当时库存成品占比达到了59.5%,消费者在10月份能够买到生产日期为4月的NOTE,成品库存超过半年。而现在,小米需要更长的周期。急速攀升的库存也逐渐压缩了小米的现金流,也让小米在新产品的研发、备货上谨小慎微,“去库存”已经成为小米的首要任务。
供应链难题
小米很难做到像华为一样的机海战术,每一个产品型号的增加都会大幅提升供应链管理难度。而供应链,一直是小米饱受诟病的短板。在2015年未能完成年度目标之后,雷军于2016年亲自负责供应链管理,小米开始全方位补课。这一转型也是小米视为2017年“重生”的关键。
但事实上,供应链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的能力。从1999年启动ISC变革、已经耗费20年时间建设供应链的华为,目前依然把“质量与库存”视为死亡绞索。供应链转型3年的小米,才相当于刚刚起步。
以库存为例,小米与华为在库存管理上也存在明显的区别。理论上,拥有运营商业务、侧重线下销售的华为,其库存、制成品都要远高于线上为主的小米。但是,在华为的库存结构中,大部分库存属于“已销售、但未能入账”的“已售产品”。华为2018年制成品263亿元,只比小米高出70亿元,制成品占库存比27.8%,远低于小米的61%。
事实上,华为、联想的库存结构中,制成品占比始终低于30%。但小米的制成品占比基本高于40%,基本与美的、格力等销售周期较长的家电企业处于同一水平,其库存周转率也基本与家电企业持平。
从目前来看,拥有几十年经验的华为、联想,其库存管理能力远超小米。2014至2016年间,因运营商渠道补贴下滑,联想在运营商渠道的手机大量严重滞销,但联想很快将这批“呆滞库存”销售到海外市场,这期间,其库存周转天数始终维持在25-28天左右,并未出现严重的库存积压。但相比之下,同期始终“缺货”的小米,其库存周转天数始终在50天左右。
如果2018年小米的库存周转天数与联想持平,假设收入保持不变,小米的库存能够从295亿元降至120亿元,这也就意味着可以增加175亿元的毛利润。
“库存不仅影响小米的利润。而且,随着智能硬件业务的扩张,小米产品线种类越来越多;海外业务也拉长了供应链、物流战线,小米供应链能力的欠缺会严重制约这两块业务的发展。”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这会成为小米越来越明显的短板。”
硬件生态倒戈
“小米这两年在上游供应链上进步很明显,质量控制体系、价格、款期、履约已经基本跟其他几家差不多。”一位小米手机核心供应商人士介绍,“不过,由于利润低,没有钱投入研发,新产品的研发比另外三家差一些,现阶段看不出来,但这很可能会逐渐拉开产品的差距。”该人士表示,“小米是我们的大客户,我们也担心小米的这种隐患。”
相比于手机供应链的“隐患”,小米智能硬件供应链的遭遇已经堪称危机,上述人士介绍,“已经有部分小米生态伙伴,开始明里、暗里转向华为、OPPO的智能硬件生态圈。”
核心的问题在于利润。“小米的智能硬件都是靠生态企业研发生产,小米从生态企业采购,自己销售。”一位小米生态原材料供应企业高层向记者介绍,“跟着小米做,前期确实很容易起量,但关键是小米给的价格太低了,研发、物流、售后都是我们做,最后只有4-5个点的利润,但小米挣的远比我们高多了。”该人士举例介绍,“比如米家电水壶,成本大概是38块,小米从企业采购最多就给到40几块,企业就10%的利润空间。但小米自己卖99,赚一倍。199的恒温水壶与普通水壶成本只差几块钱,小米赚的更多,但生态企业还是只有几块钱的利润,共赢只是一种奢望。”
而且,生态企业基本没有谈判话语权。“进入小米生态的产品,你的方案、BOM单要直接给小米,大部分物料都要从小米采购,价格完全透明。而且,你如果不愿意降价,小米会拿着BOM单让其他企业来做。”上述人士透露,“压价似乎已经成了小米的价值观,要跟小米合作,首先就要认可他们‘咱们不谈赚钱,先走量’的理念。”
2015年至2018年,小米IoT业务收入从86.9亿元增至438亿元,投资硬件生态企业近百家,设备连接数达到1.5亿台,已经建设成全国最大的智能硬件生态圈。
小米的生态模式成功之后,华为、OPPO、美的、京东、阿里、腾讯相继入场角逐,而且,基本不干涉硬件企业的定价、经营。此时,小米“不谈赚钱”的理念不断驱使生态企业与小米虚与委蛇,“只跟小米合作一款产品,熟悉了供应链、销售模式之后,新开发的产品,偷偷去京东上卖或者找其他做生态的企业合作。”一家小米硬件生态企业介绍,2018年,该公司收入约7000万,小米生态贡献了该公司90%的销量,其他渠道贡献10%,但后者贡献利润却远超前者。“做生态,本来是众星捧月,大家各司其职一起发展,持续压低大家的利润并不可取。”
“从互联网营销、智能硬件生态上,小米是这些模式的先驱者。但是,在供应链、产品研发缺少积累的小米,守不住这个市场。”一位证券行业人士分析指出,“现在,小米在国内市场持续下滑,只能靠海外市场弥补。但未来也可能同样守不住海外市场。”
https://www.laoyaoba.com/newinfo?id=711202
标签:大量 市场 渠道 超出 海外 小米 data 开发 商业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indumars/p/10663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