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桌面 红帽认证 生产环境 开源软件 社区 需要 最新 准备 基础上
对计算机一直感觉很神秘,想要学习,奈何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最近决定开始学习,也算是充实一下自己,希望自己可以坚持下去。
一、Linux系统
Linux是一套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Unix操作系统,是一个基于POSIX和UNIX的多用户、多任务、支持多线程和多CPU的操作系统。它能运行主要的UNIX工具软件、应用程序和网络协议。它支持32位和64位硬件。Linux继承了Unix以网络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是一个性能稳定的多用户网络操作系统。
Linux操作系统诞生于1991 年10 月5 日(这是第一次正式向外公布时间)。Linux存在着许多不同的Linux版本,但它们都使用了Linux内核。Linux可安装在各种计算机硬件设备中,比如手机、平板电脑、路由器、视频游戏控制台、台式计算机、大型机和超级计算机。
严格来讲,Linux这个词本身只表示Linux内核,但实际上人们已经习惯了用Linux来形容整个基于Linux内核,并且使用GNU 工程各种工具和数据库的操作系统。
二、Linux发展史
Linux 操作系统的诞生、发展和成长过程始终依赖着五个重要支柱:UNIX 操作系统、MINIX 操作系统、GNU计划、POSIX 标准和Internet 网络。
1981 年IBM公司推出微型计算机IBM PC。
1991年,GNU计划已经开发出了许多工具软件,最受期盼的GNU C编译器已经出现,GNU的操作系统核心HURD一直处于实验阶段,没有任何可用性,实质上也没能开发出完整的GNU操作系统,但是GNU奠定了Linux用户基础和开发环境。
1991年初,林纳斯·托瓦兹开始在一台386sx兼容微机上学习minix操作系统。1991年4月,林纳斯·托瓦兹开始酝酿并着手编制自己的操作系统。
1991 年4 月13 日在comp.os.minix 上发布说自己已经成功地将bash 移植到了minix 上,而且已经爱不释手、不能离开这个shell软件了。
1991年7月3日,第一个与Linux有关的消息是在comp.os.minix上发布的(当然此时还不存在Linux这个名称,当时林纳斯·托瓦兹的脑子里想的可能是FREAX,FREAX的英文含义是怪诞的、怪物、异想天开等)。
1991年的10月5日,林纳斯·托瓦兹在comp.os.minix新闻组上发布消息,正式向外宣布Linux内核的诞生(Freeminix-like kernel sources for 386-AT)。
1993年,大约有100余名程序员参与了Linux内核代码编写/修改工作,其中核心组由5人组成,此时Linux 0.99的代码大约有十万行,用户大约有10万左右。
1994年3月,Linux1.0发布,代码量17万行,当时是按照完全自由免费的协议发布,随后正式采用GPL协议。
1995年1月,Bob Young创办了RedHat(小红帽),以GNU/Linux为核心,集成了400多个源代码开放的程序模块,搞出了一种冠以品牌的Linux,即RedHat Linux,称为Linux"发行版",在市场上出售。这在经营模式上是一种创举。
1996年6月,Linux 2.0内核发布,此内核有大约40万行代码,并可以支持多个处理器。此时的Linux 已经进入了实用阶段,全球大约有350万人使用。
1998年2月,以Eric Raymond为首的一批年轻的"老牛羚骨干分子"终于认识到GNU/Linux体系的产业化道路的本质,并非是什么自由哲学,而是市场竞争的驱动,创办了"Open Source Intiative"(开放源代码促进会)"复兴"的大旗,在互联网世界里展开了一场历史性的Linux产业化运动。
2001年1月,Linux 2.4发布,它进一步地提升了SMP系统的扩展性,同时它也集成了很多用于支持桌面系统的特性:USB,PC卡(PCMCIA)的支持,内置的即插即用,等等功能。
2003年12月,Linux 2.6版内核发布,相对于2.4版内核2.6在对系统的支持都有很大的变化。
2004年的第1月,SuSE嫁到了Novell,SCO继续顶着骂名四处强行“化缘”, Asianux, MandrakeSoft也在五年中首次宣布季度赢利。3月,SGI宣布成功实现了Linux操作系统支持256个Itanium 2处理器。
三、开源精神
简单来说,开源软件的特点就是把软件程序与源代码文件一起打包提供给用户,让用户 在不受限制地使用某个软件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按需进行修改,或编制成衍生产品再发布出 去。用户具有使用自由、修改自由、重新发布自由以及创建衍生品的自由。这也正好符合了黑 客和极客对自由的追求,因此国内外开源社区的根基都很庞大,人气也相当高。 坦白来讲,每位投身于 Linux 行业的技术人或者程序员只要听到开源项目就会由衷地感 到自豪,这是一种从骨子里带有的独特情怀。开源的企业不单纯是为了利益,而是互相扶持, 努力服务好更多的用户。开源软件最重要的特性有下面这些。
? 低风险: 使用闭源软件无疑把命运交付给他人,一旦封闭的源代码没有人来维护,你
将进退维谷; 而且相较于商业软件公司,开源社区很少存在倒闭的问题。
? 高品质: 相较于闭源软件产品,开源项目通常是由开源社区来研发及维护的,参与编
写、维护、测试的用户量众多,一般的 bug 还没有等爆发就已经被修补。
? 低成本: 开源工作者都是在幕后默默且无偿地付出劳动成果,为美好的世界贡献一份
力量,因此使用开源社区推动的软件项目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 更透明: 没有哪个笨蛋会把木马、后门等放到开放的源代码中,这样无疑是把自己的
罪行暴露在阳光之下。
但是,如果开源软件为了单纯追求“自由”而牺牲程序员的利益,这将会影响程序员的 创造激情,因此世界上现在有 60 多种被开源促进组织(Open Source Initiative)认可的开源许 可协议来保证开源工作者的权益。对于那些只知道一味抄袭、篡改、破解或者盗版他人作品 的不法之徒,终归会在某一天收到法院的传票。对于准备编写一款开源软件的开发人员,也 非常建议先了解一下当前最热门的开源许可协议,选择一个合适的开源许可协议来最大限度 保护自己的软件权益。
? GNU GPL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GNU 只要软件中包含了遵循 GPL 协议的产品或代码,该软件就必须也遵循 GPL 许可协议且开源、免费, 因此这个协议并不适合商用软件。遵循该协议的开源软件数量极其庞大,包括 Linux系统在内的大多数的开源软件都是基于这个协议的。GPL 开源许可协议最大的 4 个特 点如下所示。
? 复制自由: 允许把软件复制到任何人的电脑中,并且不限制复制的数量。
? 传播自由: 允许软件以各种形式进行传播。
? 收费传播: 允许在各种媒介上出售该软件,但必须提前让买家知道这个软件是可以免费获得的;因此,一般来讲,开源软件都是通过为用户提供有偿服务的形 式来盈利的。
? 修改自由: 允许开发人员增加或删除软件的功能,但软件修改后必须依然基于GPL 许可协议授权。
四、常见的Linux系统
在介绍常见的 Linux 系统版本之前,首先需要区分 Linux 系统内核与 Linux 发行套件系 统的不同。
? Linux 系统内核指的是一个由 Linus Torvalds 负责维护,提供硬件抽象层、硬盘及文件 系统控制及多任务功能的系统核心程序。
? Linux 发行套件系统是我们常说的 Linux 操作系统,也即是由 Linux 内核与各种常用 软件的集合产品。
红帽企业版:Linux RedHat Enterprise Linux RHEL :
红帽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开源技术厂商,RHEL 是全世界内使 用最广泛的 Linux 系统。RHEL 系统具有极强的性能与稳定 性,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完善的技术支持。RHEL 系统也 是本书、红帽认证以及众多生产环境中使用的系统。
社区企业操作系统:Community Enterprise Operating SystemCentOS
通过把 RHEL 系统重新编译并发布给用户免费使用的 Linux 系统,具有广泛的使用人群。CentOS 当前已被红帽公司 “收编”
Fedora :由红帽公司发布的桌面版系统套件(目前已经不限于桌面版)。
用户可免费体验到最新的技术或工具,这些技术或工具 在成熟后会被加入到 RHEL 系统中,因此 Fedora 也称为 RHEL 系统“试验田”。运维人员如果想时刻保持自己的技术领先, 就应该多关注此类 Linux 系统的发展变化及新特性,不断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向。
openSUSE : 源自德国的一款著名的 Linux 系统,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不错的声誉及市场占有率。
Gentoo: 具有极高的自定制性,操作复杂,因此适合有经验的人员使用。
Debian: 稳定性、安全性强,提供了免费的基础支持,可以良好地支持各种硬件架构,以及提供近十万种不同的开源软件,在国 外拥有很高的认可度和使用率。
Ubuntu: 是一款派生自 Debian 的操作系统,对新款硬件具有极强的兼容能力。Ubuntu 与 Fedora 都是极其出色的 Linux 桌面系 统,而且 Ubuntu 也可用于服务器领域。
---------------------
作者:Lenovo_seed
来源:CSDN
原文: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034500/article/details/89293554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博文链接!
标签:桌面 红帽认证 生产环境 开源软件 社区 需要 最新 准备 基础上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enovo2017/p/10704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