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需要 构造 必须 变量 stat 读写 装饰器 实例 @class
前面讲的类定义格式中,“class 类名:”。实际上,当解释器执行class 语句时, 就会创建一个类对象。
【操作】
#测试类对象的生成 class Student: pass #空语句 print(type(Student)) print(id(Student)) print(Student) s1 = Student() print(s1) Stu2 = Student s2 = Stu2() print(Stu2) print(s2)
运行结果:
<class ‘type‘>
2220691901896
<class ‘__main__.Student‘>
<__main__.Student object at 0x000002050D649208>
<class ‘__main__.Student‘>
<__main__.Student object at 0x000002050D649160>
注: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生成了一个变量名就是类名“Student”的对象。我们通过赋值给新变 量Stu2,也能实现相关的调用。说明,确实创建了“类对象”。
【注】pass 为空语句。就是表示什么都不做,只作为一个占位符。当写代码时, 遇到暂时不知道方法或者类中加入什么时,可以先用 pass占位,后期再补上。
类属性是从属于“类对象”的属性,也称为“类变量”。由于,类属性从属于类对象,可以 被所有实例对象共享。
类属性的定义方式:
class 类名:
类变量名= 初始值
在类中或者类的外面,我们可以通过:“类名.类变量名”来读写。
【操作】 类属性的使用测试
#测试类属性 class Student: company = ‘**公司‘ #类属性 count = 0 #类属性 def __init__(self,name,score): #构造方法 self.name = name #实例属性 self.score = score #实例属性 Student.count = Student.count + 1 def say_score(self): #实例方法 print(‘公司是:‘,Student.company) print(self.name,‘的分数是:‘,self.score) s1 = Student(‘张三‘,80) #s1是实例对象,自动调用__init__()方法 s1.say_score() print(‘共创建了{0}个Student对象‘.format(Student.count))
运行结果:
公司是: **公司
张三 的分数是: 80
共创建了1个Student对象
内存分析:实例对象和类对象创建过程(重要)
类方法是从属于“类对象”的方法。类方法通过装饰器@classmethod来定义,格式如下:
@classmethod def
类方法名(cls [,形参列表]) :
函数体
要点如下:
1. @classmethod必须位于方法上面一行
2. 第一个cls 必须有;cls指的就是“类对象”本身;
3. 调用类方法格式:“类名.类方法名(参数列表)”。 参数列表中,不需要也不能给 cls 传 值。
4. 类方法中访问实例属性和实例方法会导致错误
5. 子类继承父类方法时,传入cls 是子类对象,而非父类对象
【操作】类方法使用测试
#类方法使用测试 class Student: company = ‘xxx公司‘ #类属性 @classmethod def printCompany(cls): print(cls.company) Student.printCompany()
Python中允许定义与“类对象”无关的方法,称为“静态方法”。
“静态方法”和在模块中定义普通函数没有区别,只不过“静态方法”放到了“类的名字空 间里面”,需要通过“类调用”。
静态方法通过装饰器@staticmethod来定义,格式如下:
@staticmethod def
静态方法名([形参列表]) :
函数体
要点如下:
1. @staticmethod必须位于方法上面一行
2. 调用静态方法格式:“类名.静态方法名(参数列表)”。
3. 静态方法中访问实例属性和实例方法会导致错误
【操作】静态方法使用测试
#测试使用静态方法 class Student: company = ‘xxx公司‘ #类属性 @staticmethod def add(a,b): #静态方法 print(‘{0}+{1}={2}‘.format(a,b,a+b)) return a+b Student.add(20,30)
(一)Python入门-6面向对象编程:03类对象-类属性-类方法-静态方法
标签:需要 构造 必须 变量 stat 读写 装饰器 实例 @class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ack-zh/p/10847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