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nclude nbsp 相同 name 死循环 something 否则 指定
在一些时候语句需要进行有条件的执行。比如如果输入"Y"就执行赋值语句N=1;否则N=0: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 char Judge=‘N‘; int N; cin>>Judge; if(Judge==‘Y‘) { N=1; }//if条件下一条语句时{}可省略,此处给出 else { N=0; }
cout<<N<<endl; return 0; }
if...else是可以嵌套使用的,下面例出一个模板:
if(expression1) { DoSomething; if(expression2) DoSomething2; else DoSomethingElse2; } else { DoSomething; if(expression3) DoSomething3; }
switch...case语法结构如下:
switch(expression)
{
case LabelA:
DoSomethingA;
break;
case LabelB:
DoSomethingB;
break;
default:
break;
}
其语法就是计算expression的值并与case的标签对比,如果值相同就执行该case下的语句,不相同就与下一个标签作比较直至到也没有相同的就执行default正常退出。
下面给出输入阿拉伯数字1~5给出相应的希腊数字的代码示例;
int Input_N;
cin>>Iput_N; switch(Input_N) { case 1:
cout<<"I"<<endl;
break;
case 2:
cout<<"II"<<endl;
break;
case 3:
cout<<"III"<<endl;
break;
case 4:
cout<<"IV"<<endl;
break;
case 5:
cout<<"V"<<endl;
break;
default:
break;
}
expression ?: expression1:expression2;
问号前表达式成立则选择计算expression1否则选择计算expression2。
使用条件运算符?:选出两个数之间最大的一个:
int Number1=0,Number2=0; cin>>Number1; cin>>Number2; int Max; Max=(Number1>Number2)?Number1:Number2; cout<<Max<<endl; return 0;
while循环语法结构如下:
while(expression)
{
StatementBlock;
}
只要expression为true,就将执行该语句块,所以在循环过程中会出现expression为false的情况,否则循环很有可能永不停息的执行下去。
do while循环与while的循环的区别在于是否在执行语句前进行了条件判断,do while循环保证了代码块语句至少被执行一次。
do while循环语法结构如下:
do
{
StatementBlock;
}while(expression);
注意:while循环和do...while的区别源自于编译器的顺序编译,do...while是有句末分号的。
for语句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循环,它允许我们指定执行一次的初始化语句(通常用来初始化计数器),判断退出条件(通常使用计数器),还可以在循环末尾执行一次操作(通常为计数器累加操作)。
例如循环为数组输入输出各值的代码:
int i, a[4];
for (i = 0; i < 4; i++)//初始化语句,检查退出条件语句,计数器累加操作语句
{
cin >> a[i];
}
for (i = 0;i < 4; i++)
{
cout <<"第"<< i + 1 << "个数: "<<a[i] << endl;
}
注意:for语句中初始化语句、条件语句、操作语句都是根据需要可选的。
while ,do...while 和 for循环都会有条件语句,如果条件为假就跳出循环,如果条件一直为真就会一直循环就是死循环。在很多时候死循环会导致程序崩溃,这是我们不期望发生的事情,而使用break
和continue就可以修改循环行为,包括死循环。我们可以给循环一个条件使其使用break跳出循环,continue会使执行跳到循环开头,重新评估循环条件。
注意:尽量不要使用break或continue,因为它们影响代码直观性,除非遇到不使用它们程序就无法正确或高效的运行的情况。
标签:++ include nbsp 相同 name 死循环 something 否则 指定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ulm/p/11230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