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get 格式 兼容性问题 显示 ons scroll func 坚持 浏览器兼容性
语法格式:
变量名.on事件名 = function() {}
注意:这种方式无法给同一对象的同一事件注册多个事件处理函数
语法格式:
变量名.addEventListener(事件名,function(){})
Demo :
1 // 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IE9以后才支持
2 btn.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
3 alert(‘hello world‘);
4 })
5
6 btn.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
7 alert(‘hello javascript‘);
8 })
语法格式:
变量名.attachEvent(on事件名,function(){})
Demo :
1 // 第一个参数,事件的名称前要加 on
2 btn.attachEvent(‘onclick‘, function () {
3 alert(‘hello world‘);
4 });
5
6 btn.attachEvent(‘onclick‘, function () {
7 alert(‘hello javascript‘);
8 });
由于以上的三种方式存在兼容问题,下面来封装一个函数来解决这个问题;
1 // 处理注册事件的兼容性问题
2 // element 事件源 eventName 事件名称 fn事件函数
3 function addEventListener(element, eventName, fn) {
4 // 判断当前浏览器是否支持addEventListener 方法
5 if (element.addEventListener) {
6 element.addEventListener(eventName, fn); // 第三个参数 默认是false
7 } else if (element.attachEvent) {
8 element.attachEvent(‘on‘ + eventName, fn);
9 } else {
10 // 相当于 element.onclick = fn;
11 element[‘on‘ + eventName] = fn;
12 }
13 }
语法格式:
变量名.on事件名 = null;
Demo :
1 btn.onclick = function () {
2 alert(‘hello world);
3 // 移除事件
4 btn.onclick = null;
5 }
使用这种方式移除事件的时候,不能像注册的时候使用匿名函数了,其中提供了 removeEventLister() 的方法
语法格式:
变量名.removeEventListener(事件名, function)
Demo:
1 // 声明一个函数
2 function btnClick () {
3 alert(‘hello world‘);
4 // 移除事件
5 btn.removeEventListener(‘click‘, btnClick);
6 }
7 btn.addEventListener(‘click‘, btnClick);
使用这种方式移除事件的时候,也不能使用匿名函数,使用 detachEvent() 来移除事件.
语法格式:
变量名.detachEvent(on事件名,function);
Demo:
1 // chrome 中不支持attachEvent。 IE9-10
2 function btnClick() {
3 alert(‘hello world‘);
4 // 移除事件
5 btn.detachEvent(‘onclick‘, btnClick);
6 }
7 btn.attachEvent(‘onclick‘, btnClick);
由于以上的三种方式存在兼容问题,下面来封装一个函数来解决移除事件的问题:
1 // 处理移除事件的兼容性处理
2 function removeEventListener(element, eventName, fn) {
3 if (element.removeEventListener) {
4 element.removeEventListener(eventName, fn);
5 } else if (element.detachEvent) {
6 element.detachEvent(‘on‘ + eventName, fn);
7 } else {
8 element[‘on‘ + eventName] = null;
9 }
10 }
11
12 // 给 btn 注册和移除事件
13 function btnClick() {
14 alert(‘hello‘);
15 // 移除事件
16 removeEventListener(btn, ‘click‘, btnClick);
17 }
18 addEventListener(btn, ‘click‘, btnClick);
on事件名 只有事件冒泡阶段。
addEventListener 的第三个参数为 false 的时候:事件冒泡;为 true 的时候:事件捕获。
attachEvent 只有两个参数,只有事件冒泡。
通过 事件对象.eventPhase 属性可以查看事件触发时所处的阶段
Demo:
1 <ul id="ul">
2 <li>西施</li>
3 <li>貂蝉</li>
4 <li>昭君</li>
5 <li>凤姐</li>
6 <li>芙蓉姐姐</li>
7 </ul>
8 <script>
9 // 事件委托: 原理事件冒泡
10 var ul = document.getElementById(‘ul‘);
11 ul.onclick = function (e) {
12 // e 事件参数(事件对象): 当事件发生的时候,可以获取一些和事件相关的数据
13 // 获取到当前点击的li
14 // e.target 是真正触发事件的对象
15 // console.log(e.target);
16 // 让当前点击的li高亮显示
17 e.target.style.backgroundColor = ‘red‘;
18 }
19 </script>
上面的代码中,当点击 li 的时候,让其高亮显示,可以给所在 ul 注册单击事件,这是因为 点击 li 的时候,会产生 事件冒泡,从而让 ul 也产生点击事件,在这个事件中通过事件对象 event 可以获取真正触发事件的对象 e.target。
事件对象,在存在事件函数里面的,并不是我们传递的参数,而是系统自带的一个对象。
通过事件对象,可以获取事件发生的时候和事件相关的一些数据。
语法格式:
变量名.onclick = function(e){
// e 就是事件对象,event的缩写,DOM 标准中,是给事件处理函数一个参数,系统提供
// 在老版本的 IE 中获取事件对象的方式为 window.event
}
处理事件的兼容性:
e = e || window.event;
(1)e.eventPhase
获取事件的阶段:1 捕获阶段 2 目标阶段 3 冒泡阶段
(2)e.target
获取真正触发事件的对象,存在浏览器兼容问题。
在老版本的 IE 中, srcElement 是获取真正触发事件的对象
兼容性处理:
var target = e.target || e.srcElement;
(3)e.currentTarget
事件处理函数所属的对象,相当于 this 关键字
(4)e.type
获取事件的类型,如 click、mouseover、mouseout 等事件
(5)e.clientX / e.clientY
e.elientX 获取鼠标在浏览器的可视区域的 横坐标
e.clientY 获取鼠标在浏览器的可视区域的 纵坐标
(6)e.pageX / e.pageY
e.pageX 获取鼠标在当前页面的横坐标;e.pageY 获取鼠标在当前页面的纵坐标
该属性存在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IE8 以前不支持
处理兼容性代码:
1 // 获取页面滚动距离的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 // 获取页面滚动出去的距离
3 function getScroll() {
4 var scrollLeft = document.body.scrollLeft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Left;
5 var scrollTop = document.body.scrollTop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Top;
6 return {
7 scrollLeft: scrollLeft,
8 scrollTop: scrollTop
9 }
10 }
11
12 // 获取鼠标在页面的位置,处理浏览器兼容性
13 function getPage(e) {
14 var pageX = e.pageX || e.clientX + getScroll().scrollLeft;
15 var pageY = e.pageY || e.clientY + getScroll().scrollTop;
16 return {
17 pageX: pageX,
18 pageY: pageY
19 }
20 }
(7)
(8)
标签:get 格式 兼容性问题 显示 ons scroll func 坚持 浏览器兼容性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niujifei/p/11438071.html